释奠斋宿
云高天白夜沉沉,墙外谁家送远砧。
有月林梢鸣翠羽,无风窗下落黄金。
百年已老安仁鬓,三径空怀靖节心。
病眼细书何龃龉,短檠犹得对孤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高云淡的夜晚显得格外深沉,墙外谁家在远远地捶洗衣物。
月光洒在树梢上,传出清脆的声音,微风吹过窗户,金黄色的叶子纷纷落下。
我已经白发苍苍,安享晚年,尽管隐居山林,依然怀念陶渊明的忠诚之心。
生病的眼睛在书写时感到艰难,但在这孤独的夜晚,我仍然手持短小的油灯,独自品味着人生。
去完善
释义
1. "云高天白":形容天空高远,云朵洁白。
2. "夜沉沉":指夜晚的天色深沉,意味着夜色已深。
3. "墙外谁家送远砧":描述了墙外传来远处捶打衣物的声音。在古代,人们会在晚间捶打衣物以保持清洁,同时也有望远方亲人的寓意。
4. "有月林梢鸣翠羽":翠鸟在月光下的树林间啼鸣。
5. "无风窗下落黄金":描述了没有风的时候,月光洒落在窗户上的景象。
6. "百年已老安仁鬓":比喻自己已经衰老,头发变白。
7. "三径空怀靖节心":表达了自己怀念靖节先生(陶渊明)的心情。陶渊明曾作《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他在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漠。这里通过"三径"的典故,表达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如陶渊明一般过上清静的生活。
8. "病眼细书何龃龉":作者因为疾病视力模糊,无法仔细阅读书籍,使得书写变得困难。
9. "短檠犹得对孤斟":短檠是指烛台,这里表示尽管条件艰苦,诗人仍然坚持与孤独为伴,品味生活。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释奠斋宿》中,袁说友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心境。首先,诗人在开篇便以“云高天白夜沉沉”一句展现了一幅辽阔的天空图景,为接下来的描写铺垫了背景。紧接着,诗人通过“墙外谁家送远砧”这一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墙外的世界,揭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百态。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分别描绘了月下的树林和宁静的窗户,并通过“鸣翠羽”和“落黄金”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赋予了自然景色以生命力和美感。这种描绘方式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又展示了他观察生活细致入微的特点。
在诗歌的中段,诗人通过“百年已老安仁鬓,三径空怀靖节心”这两句,表现了自己老去的容颜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里,诗人运用了历史人物的典故,将自己的心境与古人相联系,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厚。
最后,诗人以“病眼细书何龃龉,短檠犹得对孤斟”作结,表达了尽管自己年老多病,但仍能以坚定的信念面对生活的态度。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释奠斋宿》是南宋诗人袁说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0年至1200年之间,正值南宋中期。在这段时间里,袁说友官至尚书郎、国子监祭酒等职,负责国家礼仪和教育事务。
在宋代,儒家思想是主流,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对孔子的尊崇和对教育的重视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袁说友在担任国子监祭酒期间,曾多次主持孔子释奠礼,这是一种纪念和颂扬孔子的仪式。在这次斋宿活动中,袁说友写下了这首《释奠斋宿》。
在这首诗中,袁说友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儒家教育的信念。他认为,孔子作为儒家的创立者,其教诲具有普世价值,应该被世人所尊崇。同时,他也强调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知识和道德观念,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释奠斋宿》这首诗反映了袁说友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他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深刻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