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长城闻笛

标题包含
长城闻笛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巨源,字子云,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玄宗至唐德宗时期(712-784年)。 杨巨源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尤以诗歌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富有哲理。他的作品在当...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这座孤独的城市里,笛声飘满了树林,断断续续地与秋天的捣衣声混合在一起。月亮降下,如同一滴来自遥远边疆的眼泪,而秋风则吹拂着老将军的心。寂静无声地走过寒冷的防线,黑暗中深入了曾经的关隘。无尽的忧愁伴随着梅花的飘落,而那曾经的山川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长城:这里指唐朝时期的长城戍楼。 2. 孤城:孤单的城池,形容此处戍楼的孤立无援。 3. 笛满林:笛声充满树林的意思。 4. 断续:断断续续的。 5. 霜砧:指秋天的捣衣声。 6. 降羌泪:这句是说夜晚听到羌人思念家乡的哭声。 7. 秋风老将心:这句话是用秋风的萧瑟来形容老兵的心情。 8. 静过:静静地走过。 9. 寒垒:寒冷的地堡,指戍楼的防御工事。 10. 故关:旧的关隘,指古代长城的关卡。 11. 暗入:暗暗地进入。 12. 惆怅:失意,感到悲伤。 13. 梅花落:暗示春天来临,梅花飘落。 14. 山川不可寻:意思是已经无法找到曾经的山川景象。
去完善
赏析
《长城闻笛》是一首描绘边塞战争气氛和戍楼思亲的诗歌。诗人通过笛声、霜砧、夜月、秋风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悲壮而苍凉的意境。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传达了军事生活和战场上的种种情感。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两句,展现了边塞戍楼的音乐与劳动场景:孤零零的城堡,哀怨的笛声在树林里弥漫,时断时续,与捣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诗人在用“孤城”和“满林”来衬托出环境的寂寥,同时也在暗示战争的紧张氛围。 接下来的四句则描绘了边关将士们的心理活动。“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形象地表达了将士们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中用了“夜月”、“秋风”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象来展现他们的心境。同时,“降羌泪”和“老将心”分别表达了对战败士兵的怜悯和对自己衰老的感叹。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两句再次展现出诗人对战场的深刻认知。诗人巧妙地运用“静”和“暗”这两个词语来描述战争的残酷以及边境防守的严密。 最后两句“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作为收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痛苦和哀伤的感慨。他把落梅比喻成战争的痕迹,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而“山川不可寻”则是表达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总之,这首《长城闻笛》通过对笛声、霜砧、夜月、秋风等元素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现实。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将士心理的揭示,传达出了他对战争中的人们寄予的深深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城闻笛》是唐朝诗人杨巨源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55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社会动荡不安,边疆战事频繁。 杨巨源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生活经历和仕宦生涯也深受其影响。他曾担任太常寺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因才学出众而受到朝廷的器重。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他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战乱,他被迫离开京城,辗转流离于各地,历经沧桑。 这首诗正是杨巨源在边疆长城闻笛时所创作的。通过描绘长城边塞的风貌,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危的关注。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离乱之苦。此外,诗人还通过笛声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