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小重山

标题包含
小重山
碧水浮瓜纹簟前。 只知闲枕手,不成眠。 晚云如火雨晴天。 轻云远,亭外一声蝉。 池馆几年年。 倚阑催小艇,采新莲。 多情还到芰荷边。 应相忆,折藕看丝牵。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晁冲之(约1061年—约1117年),字叔用,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他是江西派诗人之一,与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并称为“江西诗派三宗”。 晁冲之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晁迥是北宋名臣,曾任尚书右丞。他自...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碧绿的池塘中漂浮着纹路如画的竹席。只想闲适地依靠在枕头上,却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傍晚的云层如火,骤雨停歇,又见晴朗天空。轻盈的云朵飘荡远方,亭子外传来一声蝉鸣。池塘边的楼阁年复一年。倚靠着栏杆,催促小艇驶来,采摘新鲜莲蓬。多情的我再次来到这莲花荷叶边。回想起那段时光,一同观赏并折断藕节,观察那牵牵绊绊的藕丝。
去完善
释义
1. "碧水":形容江水清澈,即长江。 2. "浮瓜":指将瓜果浸在水中以保持清凉。 3. "纹簟":有花纹的竹席。 4. "晚云如火":形容傍晚天空中的火烧云。 5. "亭外一声蝉":亭子外面传来一声蝉鸣。 6. "倚阑":倚靠栏杆。 7. "催小艇":催促小船过来。 8. "芰荷":指菱叶与荷叶。 9. "折藕看丝牵":采摘莲藕时观察其丝状部分。
去完善
赏析
《小重山》是晁冲之的一首诗,描绘了夏日午后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对友人别离的思念之情。 首联“碧水浮瓜纹簟前。只知闲枕手,不成眠”,以水面上漂浮的瓜描述了夏天午后的宁静与炎热,通过“闲枕手,不成眠”,表达了诗人在如此悠闲的时光中却无法入睡的状态。 颔联“晚云如火雨晴天。轻云远,亭外一声蝉”,将晚霞比喻成火,形象地描述了夏日的晚霞炽热而鲜艳的特点;紧接着的“轻云远”则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朵飘散,给人宁静之感。最后一句“亭外一声蝉”则以蝉鸣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夏日午后情景的眷恋。 颈联“池馆几年年。倚阑催小艇,采新莲”,描绘了诗人伫立在池塘边的回廊上,催促小艇载着他去采摘新鲜的莲子。此句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多情还到芰荷边。应相忆,折藕看丝牵”,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牵挂,猜测对方也在想念自己,并且希望能通过采藕这种方式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小重山》是北宋诗人晁冲之的一首词,创作于公元1085年左右。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晁冲之作为当时的一位文人士大夫,他的生活充满了文艺的气息。他喜欢写诗作词,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那个时期,晁冲之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多次遭受贬谪。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他的诗作往往以咏史抒怀为主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晁冲之创作了这首《小重山》。词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他用“泪滴清江水”这一形象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这首词既展现了晁冲之个人的人生经历,又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人风貌和社会现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