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西明寺攻文僧林复上人房

标题包含
题西明寺攻文僧林复上人房
谁寄湘南信,阴窗砚起津。烧痕碑入集,海角寺留真。 楼憩长空鸟,钟惊半阙人。御沟圆月会,似在草堂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洞(生卒年不详),字才江,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 据《全唐诗》记载,李洞是京兆人,即今陕西西安一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但本人却生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是描述作者收到来自远方的来信,拿起笔准备回信的场景。远处的山色、庙宇和钟声都进入了作者的心灵深处,引发了他深深的感慨。当他透过窗外看见月亮挂在天空,好像已置身于美丽的自然景色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湘南:湖南省南部地区。这里借指湖南的某个地方。 2. 阴窗:光线阴暗的窗户。 3. 砚起津:形容砚台上的墨汁滴落的样子。 4. 烧痕碑:被火烧过的痕迹明显的石碑。 5. 海角寺:海角的寺庙,这里泛指远离陆地的寺庙。 6. 长空鸟:高空中飞翔的鸟儿。 7. 半阙人:指诗人在写诗时受到打扰,未能完成整首诗的人。 8. 御沟:古代皇宫外的护城河。 9. 圆月会:指月亮圆满的时刻。 10. 草堂:指诗人居住的简陋房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题目中的“攻文僧”开篇,以此为契机展开描写。“谁寄湘南信,阴窗砚起津”,表达了诗人收到来自湖南的信笺,于是开始挥毫泼墨,抒发自己的情感。其中“阴窗砚起津”暗示了诗人的创作环境幽静而雅致,符合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 接下来,诗人通过“烧痕碑入集,海角寺留真”来展现他的视野和胸怀。这里的“烧痕碑”指的是古时的石碑,经过历史的洗礼,已经斑驳陆离,但它的存在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而“海角寺留真”则描绘了一幅天涯海角的画面,展现了诗人渴望了解大千世界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的“楼憩长空鸟,钟惊半阙人”两句,作者用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他对生活、自然和人之间的哲理思考。站在高楼之上,看着鸟儿翱翔在天空之中,那钟声也似乎惊醒了许多为生活奔波的人。 最后,“御沟圆月会,似在草堂身”则是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此时的诗人仿佛置身于草堂之中,与友人相聚赏月,享受着平静美好的生活。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题西明寺攻文僧林复上人房》,是由唐代著名诗人李洞所创作的。诗中的“西明寺”位于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西部,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学术机构之一,而“林复上人”则是其中的一位博学高僧。 创作此诗的时间大约在公元860年左右,此时正值唐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然而,尽管外部环境恶劣,但西明寺这样的学术机构仍然保持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较高的研究水平,吸引了大量学者前来学习交流。 李洞本人在这一时期也历经坎坷。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但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他在这一时期广泛结交朋友,深入钻研佛学、儒学等学问,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李洞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已经在西明寺拜访过林复上人,并对其学识和人品表示了由衷的敬佩。诗中描述了林复上人在书房中勤奋攻读的情景,以及他与文友相互切磋的融洽气氛。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洞对学术精神的赞美和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己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的遗憾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