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残烛犹存月尚明,几家帏幌梦魂惊。
星河渐没行人动,历历林梢百舌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摇曳的烛火仍在闪烁,而月亮依然明亮。有几家窗帘后的人被梦惊醒。星星逐渐暗淡,行人开始行动,清晰可闻的是林梢处的鸟叫声。
去完善
释义
1. 残烛:即将燃尽的蜡烛。这里指天色将明未明之时。
2. 帏幌:指帐幔。帏,帐子;幌,帘子。
3. 星河:指天空中的银河。
4. 行人:行路之人。这里可能指的是早起的农夫或早行的商人。
5. 历历:清晰可数的样子。
6. 林梢:树林的枝头。
7. 百舌:鸟名。即乌鸫,全身黑色,嘴黄,善模仿其他鸟类叫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春晓为背景,描绘了清晨时分人们从梦境中惊醒的景象。首句“残烛犹存月尚明”通过残烛和明亮的月光的对比,表现出时间的推移,深夜已过,黎明即将到来。第二句“几家帏幌梦魂惊”则通过对几家窗帘被拉开的场景描绘,表现了诗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所感受到的寂静与苏醒。
接下来的两句“星河渐没行人动,历历林梢百舌声”则展现了诗人观察力的敏锐。随着天空中的星星逐渐消失,行人开始活动起来,而树梢上传来的鸟鸣声清晰可闻。诗人巧妙地运用这一系列的景象变化,将自然的运转和人类生活的相互关联进行了巧妙的呈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晓》是唐代诗人李中的五言绝句,描述了春天清晨的景象。这首诗创作于唐朝中期(公元8世纪),那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和科技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李中生活在唐朝,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成功。后来,他在地方官府担任小吏,负责文书工作。尽管如此,他对文学的热爱并未减少。他经常在闲暇时写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李中的这首诗《春晓》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对春天早晨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