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南城台
江国家书少,秋台寒草生。
无人来远渡,尽日上高城。
落照悬渔市,孤烟起戍营。
东篱故园菊,又向酒中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水环绕的国家四周信件稀少,秋天时岸边的草丛显得寒冷。
没有人从远方来过渡,尽日是白天时的古老城市。
落日挂在那边的渔业市场上空,孤独的炊烟从防御工事升起。
东边的篱笆外的旧家园里的菊花,又在酒杯里倾倒出金黄色的身影。
去完善
释义
《秋日登南城台》注释如下:
1. 江国:江河与湖泊相连的地方。这里指江南地区。
2. 家书:寄给家人的书信。这里指与家人通信的情况。
3. 秋台:秋季的楼台。这里指秋天登高望远的地方。
4. 寒草:寒冷季节的野草。这里指秋天的杂草。
5. 无人:没有人迹。这里指渡口附近没有行人。
6. 远渡:远离渡口的地方。这里指离渡口较远的岸边。
7. 尽日:整日,整天。这里指整个白天。
8. 高城:地势较高的城墙。这里指城墙上的位置。
9. 落照:落日的阳光。这里指夕阳照射的景象。
10. 渔市:渔村的市场。这里指江边渔村的热闹景象。
11. 孤烟:孤独的炊烟。这里指军营中的炊烟。
12. 戍营:边防驻军的营地。这里指守卫边疆的士兵驻扎的地方。
13. 东篱:东边的篱笆。这里代指诗人故乡家园的一角。
14. 故园菊:故乡家园的菊花。这里指诗人怀念家乡的菊花。
15. 又向酒中倾:又向着酒杯倾倒。这里指诗人借酒消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秋日登南城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登上南城台的所见所感。首联“江国家书少,秋台寒草生”点明了季节和时间,同时暗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颔联“无人来远渡,尽日上高城”描述了在诗人登高远眺时,看到的景象是空旷的江面和远处的高城,无人来渡,展现了秋天的寂寥和孤独之感。颈联“落照悬渔市,孤烟起戍营”进一步描绘了江边的渔市和戍营的景象,夕阳映照下的渔市和孤烟中的戍营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壮观的画面。尾联“东篱故园菊,又向酒中倾”则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的情感,东篱下的菊花又开,他不禁想起了故乡,于是借酒浇愁,将思念之情寄托在酒杯之中。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登南城台》是宋代诗人陶弼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根据诗的内容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在宋朝时期,大约公元960-1279年之间。
在这个时间段内,陶弼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在宋太宗时曾任陕西转运使,后来被任命为桂州知府。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参与平定边疆战乱,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权臣的排挤。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更加珍视故乡和亲人,也使得他在这首诗中表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在宋代,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但与此同时,边疆战乱不断,民族矛盾和内部矛盾交织。在这种情况下,诗人通过登上南城台,俯瞰眼前的秋色,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和亲人,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普遍性,也是许多文人墨客共同关注的话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