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采凫茨

标题包含
采凫茨
朝携一筐出,暮携一筐归。 十指欲流血,且急眼前饥。 官仓岂无粟,粒粒藏珠玑。 一粒不出仓,仓中群鼠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獬(1024年-1072年),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又号愚溪,北宋文学家。 郑獬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中进士,历任陈州通判、荆南知府、开封...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早上带着空篮子出去,傍晚装满食物回家。 手指头都累得快要出血了,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饥饿问题。 政府粮仓里明明储存着粮食,每一颗粮食都像珍贵的珠子一样。 可就是无法拿出来分给大家,使得粮仓里的老鼠吃得很肥壮。
去完善
释义
1. "采凫茨":指采集野菜的劳动。凫茨,即野荸荠,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菜。 2. "筐":用来装野菜或其他物品的竹篮子。 3. "十指欲流血":形容劳动繁重,手指都被磨破,快要流血了。 4. "且急眼前饥":意思是先解决眼前的饥饿问题。且,表示让步关系,即使;急,缓解。 5. "官仓":官方的粮仓,这里指的是政府储存粮食的地方。 6. "粟":谷子,去壳后称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7. "粒粒藏珠玑":每粒粮食都像珍珠一样宝贵。珠玑,珠宝,比喻珍贵之物。 8. "一粒不出仓":指粮食在仓库里积存,没有被拿出来发放给百姓。 9. "仓中群鼠肥":形容贪官污吏侵占国家粮食,自己养尊处优。
去完善
赏析
《采凫茨》是宋代诗人郑獬创作的一首描绘百姓疾苦的五言诗。诗中,作者通过描述百姓为生活所迫而辛勤劳作的场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腐败现象。这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表达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联“朝携一筐出,暮携一筐归”,描述了百姓清晨带着一筐野菜出门,傍晚又带着一筐野菜回家。这里的一筐野菜并非指普通的蔬菜,而是指“凫茨”(又名鸡眼草)。这种植物在春天生长,是人们艰难维持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作者用这一细节展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 颔联“十指欲流血,且急眼前饥”,表现了百姓为了生存,不惜劳累双手到流血的程度。这是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民生困境的关注。 颈联“官仓岂无粟,粒粒藏珠玑”,表达了百姓对于国家粮仓的期待。然而现实中,官仓里的粮食并未惠及百姓,反而被官僚挥霍浪费。作者将粮食比作珍珠,暗示了粮食的珍贵和浪费的可耻。 尾联“一粒不出仓,仓中群鼠肥”,则是诗人对官僚腐败的讽刺。他认为那些贪官污吏就像仓库里的老鼠一样,不劳而获,过着奢侈的生活。诗人通过对贪官的谴责,表达了对正义和公平的呼唤。 全诗以劳动者的辛苦劳动和官僚的腐化堕落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义。郑獬作为一位关注民生的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凫茨》是北宋诗人郑獬创作的一首反映民间疾苦的诗。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慨。 郑獬(1022-1072),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职。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一生宦海浮沉,曾数次被贬。他的诗歌作品以关注民生、揭露社会矛盾为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创作这首诗时,郑獬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因与权臣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被排挤出了朝廷,贬谪到地方任职。在这段时期,郑獬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他认为,国家应该关注民生,减轻百姓的负担,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这首《采凫茨》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述农民在艰苦环境中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命运的关切之情。同时,他也呼吁统治者关注民间疾苦,改革弊端,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