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真意
栗里幽深自结庐,东篱采菊足清娱。
偶然触目南山好,相对沈吟一语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栗子林深处的幽静小屋是我亲手搭建,在东边的篱笆旁采摘菊花足以使我得到纯粹的娱乐。偶然间抬头看到美丽的南面山景,我们相对无言,沉思着心中的感慨。
去完善
释义
1. 栗里:地名,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南。这里是作者自喻为陶渊明一样的人物,通过采菊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的高洁品质。
2. 东篱采菊:语出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作者喜爱田园生活。
3. 偶:偶然,指无意之中。
4. 触目:看到某个景象或东西。这里指作者无意中看到南面的山。
5. 相对:面对面,这里形容作者和南山相顾无言的状态。
6. 沈吟:深思,考虑。
去完善
赏析
《见山真意》是南宋诗人杨公远所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林深处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栗里幽深自结庐”,写出了作者在栗里这一处幽静的地方自建房屋,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这里的环境静谧而深远,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诗人选择在这里结庐而居,正是出于对这种环境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句“东篱采菊足清娱”,表现了诗人在这片土地上过着宁静而快乐的生活。在东篱下采菊,既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又可以享受到心灵的清静愉悦。这句诗传达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偶然触目南山好”,诗人偶然间看到远方的南山,觉得景色非常美好。这里的“好”字,既是对南山美景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环境的满意。诗人用“偶然触目”这四个字,表现出他对眼前美景的惊喜和感慨。
最后一句“相对沈吟一语无”,表达了诗人与南山相对时,内心的沉静和思考。他静静地凝视着南山的美景,心中却没有任何言语可以表达出这份感受。这里的“沈吟一语无”,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表现了他对生活哲理的深入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表达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使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见山真意》是南宋诗人杨公远的代表作品之一,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崇尚。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始于南宋年间,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诗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
在创作这首诗时,杨公远正处于人生的成熟时期,他游历名山大川,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在此期间,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之情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心愈发强烈。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他以山水的意象为载体,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与忧虑,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理想。
从时代的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依然尖锐。对外战争的失败和边疆的失守让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也日益显著,不少知识分子投入诗词歌赋的创作,以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思。杨公远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将自己的心性与社会的现实紧密结合,创作出了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