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凉州词

标题包含
凉州词
国使翻翻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 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耿湋"的详细信息。可能你提供的名字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信息可以查询。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信息,我会很乐意帮助你查找。
去完善

译文
国家使者频繁往来,随着旗帜在陇西的道路上前进,沿途荒城四野。 牧民身着毛皮带着小马驹,趁着傍晚时分唱起异域的歌声。
去完善
释义
1.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唐朝新乐府辞诗的曲名之一。 2. 国使:指出使西域的唐使。 3. 翻翻:急速飞翔的样子。 4. 旆旌:泛指旗帜。 5. 陇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6. 岐路:指分散的路,这里是形容道路众多。 7. 荒城:荒废的古城。 8. 毡裘:毛毡制成的衣服,这里代指北方少数民族。 9. 牧马:放牧的马匹,这里是形容牧民生活。 10. 胡雏: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年轻男子的称呼。 11. 日暮:傍晚时分。 12. 蕃歌:指少数民族的歌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凉州词》中,诗人耿湋通过对凉州边境的描绘,展现了唐朝与西域诸国的交流以及边塞生活的景象。诗人用“国使翻翻随旆旌”开篇,描写了唐朝使者在旗帜的引领下,沿着丝绸之路前往西域各国的情景。紧接着,他以“陇西岐路足荒城”来形容边疆地区荒凉破败的城市景观,揭示了边塞环境的艰苦。 诗人在第三句描绘了胡人儿童的形象,“毡裘牧马胡雏小”,孩子们身着毛毡制成的衣物,正在放牧马匹。这里暗示了边塞地区牧民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而在最后一句“日暮蕃歌三两声”中,诗人通过描述傍晚时分传来的胡曲歌声,表现了异域音乐的美妙和边地生活的闲适。整首诗从外交、地理、风俗等多个角度展示了唐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交往,以及对边疆风光的独特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耿湋创作的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时期,大约在公元755年至805年之间。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边境战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为了保卫国家边疆安全,很多士兵被派往边疆戍守。作为朝廷官员,耿湋对这一现象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边疆战士的关怀之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之心。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对外交往广泛,诗人们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纷纷投身于诗歌创作。其中,边塞诗成为当时的热门题材,许多诗人以边塞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耿湋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了《凉州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