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登灵隐寺后峰
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顶没有夏日的炎热,在三伏天登山。深深的藤蔓难以遮挡阳光,高大的树木却能带来清风。山峦叠嶂仿佛与云霞相连,河流倾泻在世界东方。谁能知道今晚的兴致,并不与古人相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灵隐寺:位于浙江杭州,是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2. 方干:唐朝诗人,浙江淳安人,擅长山水诗。
3. 三伏:三伏天,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4. 深萝:繁茂的藤蔓植物。
5. 乔木:高大的树木。
6. 川倾:形容山川如倾斜之状。这里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较低的地区。
7. 世界东:此处指的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8. 兹夕:今晚,这个晚上。
9. 古人:指古代的文人墨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炎炎夏日登上灵隐寺后峰时所见的景象和感受。首联“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表现出诗人在三伏天依然勇攀高峰的决心,以及登高后所带来的清凉之感。中间两联“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则具体描绘了山间风景:阳光透过深萝和乔木洒下斑驳光影,山脉起伏仿佛与云霞相接,河流蜿蜒流向世界的东方。尾联“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诗人感叹现在的兴致与古人的有所不同,体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思考。整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面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夏日登灵隐寺后峰》是唐朝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创作于公元879年,即唐懿宗咸通十年。
此时,方干已经辞官回乡,居住在浙江钱塘的东溪草堂,过上了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他游历了许多名胜古迹,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这首诗中,他抒发了对灵隐寺后山峰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方面,唐朝已经进入晚期,朝廷腐败,藩镇割据,战乱频仍。诗人厌恶这种社会现象,选择了隐逸的生活,以山水风光寄托自己的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赞美显得尤为真挚感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