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夜坐 其二
夜深天籁息,露重月华新。
此去何须懒,从来只任真。
入秋山有色,积雨水生粼。
万事乘除耳,一樽聊可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深沉时,宁静无声;露水浓厚,月色如新。
离开这里不必懒惰,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是真诚待人。
入秋之时山色渐浓,积水之处波光粼粼。
世间诸事不过得失之间,唯有把酒言欢最暖人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天籁:自然的声音,如风声、雨声等。
2. 露重:露水很重。
3. 月华:月光。
4. 任真:任凭本性,不受拘束。
5. 入秋山有色:秋天的景色映入山中。
6. 积雨水生粼:雨水积聚使得水面波光粼粼。
7. 万事乘除耳:指世间万物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8. 一樽:一杯酒。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初秋夜坐 其二》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生机。诗中深夜的天籁之音渐渐消逝,露水重重的夜晚月色如新。作者用“何须懒”和“只任真”表达出顺应自然,不为世事所累的心境。接着诗人又以入秋的青山、积水的波光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图。最后一句“万事乘除耳,一樽聊可亲”更是将豁达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认为世间万物不过是一场加减乘除的游戏,一杯浊酒就足以让人亲近,流露出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秋夜坐 其二》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张侃创作于公元1256年。在这一年里,宋蒙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北方大部分土地已被蒙古军队占领,南宋王朝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然而,宫廷内部的腐败和内斗使得国家治理愈发混乱,民生疾苦不断。
此时的张侃,任金华通判一职。在他的任职期间,目睹了百姓的痛苦和社会的矛盾,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然而,作为一名文人官员,他无力改变国家的命运,只能将内心的感慨寄情于诗篇之中。
《初秋夜坐 其二》正是这样一首诗。在诗中,张侃通过对初秋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用“冷月无声”来形容当时的政治局势,用“雁声入破三更梦”来比喻百姓生活的困苦。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展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士大夫的形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