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堂记言五典也载赓前韵以歌之 其五
切偲取义思怡如,兑习工夫忆泗洙。
泮水朋来方衮衮,三千攀附圣门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切偲取义思怡如,兑习工夫忆泗洙。泮水朋来方衮衮,三千攀附圣门徒。”
译文:紧密团结在正义的周围,努力学习以实现梦想。在知识的海洋里结交了许多朋友,共同攀登学术的高峰。我们敬奉古圣贤为师,秉承着他们的教诲,立志成为圣洁的门徒。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切偲取义思怡如":这里描述的是一种学习交流的场景。切偲,指相互切磋琢磨;取义,即学习道理;思怡如,形容思考得愉快舒畅的样子。
2. "兑习工夫忆泗洙":这句表达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回忆孔子及其弟子在洙水和泗水的言行。兑习,就是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泗洙,指的是古代中国的洙水和泗水,这里是代指孔子的教诲。
3. "泮水朋来方衮衮":这句描述的是在泮水边的学校里,朋友们纷纷前来参加学习和交流的情景。泮水,泮宫的水,此指学校;朋来,朋友到来;方衮衮,表示人数众多。
4. "三千攀附圣门徒":这句用孔子有“三千弟子”的典故来形容学生争相追随圣贤的脚步学习。三千,指孔子弟子众多;攀附,指努力跟随;圣门徒,即孔子门下弟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袁甫对学习和教育的独特理解。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以及古人师生之间相互尊敬、相互学习的场景,展现了一幅美好的教育画卷。
首先,“切偲取义思怡如”一句表达了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态度,同时也表达出学生们乐于接受教育的心情。这里的“切偲”是指老师的严厉教诲,而“怡如”则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愉悦态度。这样的教学氛围体现了诗人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过程,而非一种负担。
接下来,“兑习工夫忆泗洙”一句描述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师长的尊重。诗人以“泗洙”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圣地作为象征,暗示了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这句诗表达出诗人对于学生在学问上的勤奋精神的赞赏,以及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愉悦体验的回忆。
然后,“泮水朋来方衮衮”一句描绘出一派热闹的学生聚会景象。诗人将学生比喻为络绎不绝的流水,强调了他们之间浓厚的友谊和共同的学术追求。同时,“泮水”也是古代学校的一种象征,这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气息。
最后,“三千攀附圣门徒”一句表达了对教师角色的崇高敬意。诗人将教师们比作圣贤,表明了他们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一种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教育的崇高信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时习堂记言五典也载赓前韵以歌之 其五》是南宋著名诗人袁甫的一首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1200年)。在袁甫的生活经历中,他担任过很多官职,如国子监祭酒、侍御史等,但他最大的成就在于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这首诗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文化活动和哲学思考。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相对稳定,但由于内外矛盾的存在,国家仍面临着一定的压力。社会上,儒家思想继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袁甫本人就受到了儒家的深刻影响,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此外,当时的教育制度也比较完善,有很多书院和学堂供士人学习,这也是袁甫能在时习堂写下这样一篇诗作的原因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