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径
新笋未全抽,春阴亦类秋。
世间惟竹迳,不扫更清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新发芽的笋子还没有完全长高,春天的阴影也和秋天相似。在这世界上只有竹林小径,不去打扫它反而更加幽静宜人。
去完善
释义
1. 新笋:新生的竹笋。
2. 未全抽:没有完全生长出来。
3. 春阴:春天的阴影,形容春天的云层浓厚。
4. 类秋:类似秋天的景象。
5. 世间:世界上。
6. 惟:只有。
7. 竹迳:竹林中的小路。
8. 不扫:不去清扫。
9. 更:更加。
10. 清幽:清静幽深。
去完善
赏析
《竹径》一诗以竹为主题,通过对竹笋生长、竹林氛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陈宓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思。
首句“新笋未全抽”形象地描绘了春笋破土而出的景象,体现了生命力和成长力。次句“春阴亦类秋”通过春天的阴沉天气与秋天的对比,强调春天的静谧之美,为下文铺垫了清幽的氛围。
第三句“世间惟竹迳”强调了竹子作为景观的独特性,让人联想到翠竹挺拔的身姿和坚韧的品质。末句“不扫更清幽”则表明,竹径无需刻意打扫,那份宁静自然之美已然存在,寓意着生活中的恬静与超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径》是南宋诗人陈宓的一首描绘竹林美景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时期(公元1195-1224年),这一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但文人士大夫们仍然坚持理想,追求美好。
陈宓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生活经历颇为坎坷。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成绩斐然。后成为进士,历任地方官员,廉政爱民,颇有政绩。然而在官场上,他因坚持正义而受到排挤,多次被贬谪。尽管如此,陈宓依然坚守信念,关注民生,以诗文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在陈宓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北方领土沦陷。朝廷内部权臣当道,奸佞横行,国家政治日益腐朽。然而,在这个黑暗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们仍以诗文抒发爱国情怀,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陈宓的《竹径》正是这样一首充满诗意、表现文人气质的作品。诗中通过对竹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在艰难时世中对人格独立和品性高洁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