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夜坐闻竹声示侄

标题包含
夜坐闻竹声示侄
室明窗有灯,夜暗天无月。 趺坐依蒲团,竹声助清绝。 初疑小雨至,萧萧俄复歇。 忽然变轩昂,风湍散岩穴。 听久耳根静,万虑皆莹彻。 尘凡不待扫,境妙心自洁。 奇哉不二门,欲倩维摩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室内明亮的窗户透出了灯光,夜晚的天空暗淡没有月光。我盘腿坐在蒲团上,倾听着竹子发出的声音,让人心神宁静。起初我以为下起了细雨,但细细听来却并未下雨。风声时而豪放,时而又舒缓,仿佛在驱散山间的幽静。听久了之后,内心格外平静,所有的忧虑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这个境界似乎无需打扫,内心的美妙已经让人洁净无暇。这真是不二法门啊,连维摩诘也无法说得清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夜坐:在夜间静坐。 2. 示侄:教导侄子。 3. 趺坐:佛教术语,一种双盘腿的坐法。 4. 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垫子,僧道用来打坐或跪拜。 5. 萧萧:形容风声、雨声等。 6. 俄复:一会儿又。 7. 轩昂:形容声音高亢激昂。 8. 风湍:指风吹过的急流。 9. 岩穴:山洞。 10. 万虑:各种思绪。 11. 莹彻:明亮透彻。 12. 尘凡:世俗。 13. 不二门:佛教用语,指一真法界,真理之门。 14. 维摩:指维摩诘,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一位在家弟子,以智慧和辩才著称。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是潘良贵在夜晚静坐时听到竹子声音的感受和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室内明亮的灯光与室外黑暗的天空形成对比,凸显出夜晚的寂静与孤独。接着,诗人在室内的蒲团上打坐,聆听竹子在风吹拂下的声音,感受到了一种清澈脱俗的氛围。诗人以怀疑的心态猜测这是否是小雨来临的前兆,但声音很快又消失了。随后,声音变得响亮起来,仿佛来自洞穴的风湍声。诗人听着这声音,内心逐渐平静下来,所有的杂念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他意识到这种境界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使人心灵得到净化,而不需要去刻意扫除尘埃。这是一种奇妙的境界,诗人想要向维摩请教其中之理。整首诗通过诗人对竹声的体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心灵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坐闻竹声示侄》是南宋诗人潘良贵在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创作的一首七言诗。 潘良贵作为南宋著名的学者、官员,他的一生历经了南宋初年的动荡和繁华。在这段时间里,他除了从事学术研究外,还担任过朝廷的多种职务,包括尚书省左司郎中等。这使得他有了广泛的社会交往,也对当时的政治、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淳熙年间,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逐渐繁荣。但是,由于北方金国的威胁,南宋朝廷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国防问题。在这个背景下,潘良贵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爱。 《夜坐闻竹声示侄》这首诗,通过描写夜晚听到竹子声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诗中的“夜深人不寐,听此秋风清”,反映出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竹子声响,引发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思考。这种思考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