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景德寺考试院壁和王介甫所题诗二首 其一
石蓝开尽红著地,瓜蔓半枯黄倒垂。
坐看一夜芳意歇,风霜即是蚤寒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色的石头蓝花凋谢满地,瓜蔓半枯黄倒垂下来。坐在那里看着一晚上花草凋敝,秋冬的风霜意味着寒冷即将到来。
去完善
释义
1. "石蓝":一种植物名称,也称为“石楠”。这里描绘的是这种植物的花朵开败后落在地上的景象。
2. "红著地":红色的花瓣落在地上的情景。"著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3. "瓜蔓":瓜类植物的藤蔓。
4. "半枯黄倒垂":瓜蔓的叶子逐渐枯萎,黄色且下垂的状态。
5. "坐看一夜芳意歇":整夜静静地看着花朵的芬芳气息渐渐消失。
6. "风霜即是蚤寒时":暗示气温降低,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候,意味着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蚤寒"即"早寒",意为早早到来的寒冷天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的景象。诗人通过对石蓝凋谢、瓜蔓枯黄等景象的描绘,传达出秋天即将来临的信息。其中,“石蓝开尽红著地”一句,用“开尽”和“红著地”来形容石蓝花朵的凋谢,表达出生命的消逝;而“瓜蔓半枯黄倒垂”一句,则通过描述瓜蔓的枯萎和黄叶的凋落,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到来。
在描绘了这些自然的变化之后,诗人通过“坐看一夜芳意歇”一句,表达了对于生命流逝的感慨。这里的“坐看”一词,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无奈与感叹。同时,“一夜芳意歇”也暗示了时光飞逝,万物皆在自然规律中不断地更迭。
最后,诗人以“风霜即是蚤寒时”收尾,点出了秋天已经来临的事实。这里的“蚤寒时”指的是早秋时节,意味着诗人所处的时代已经进入了秋天。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季节更替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生命流转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七言景德寺考试院壁和王介甫所题诗二首 其一》,由北宋诗人沈遘创作于公元1043年。这一年,沈遘正担任着太常博士的职务,并因为才华出众,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在沈遘所处的时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士人需要通过科举选拔进入朝廷,为国家出谋划策。因此,每年的科考都是朝廷的大事。这首诗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沈遘的朋友王介甫(即王安石)在景德寺考试院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对科举考试的感慨和对未来仕途的期待。沈遘看到了这首诗,深受触动,于是创作了这首和诗,表达了相似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