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
清明疎雨洗芳天,烂积霞英涨晓暄。
香蔼路阴埋古井,枝缠瓦影接颓垣。
琴村鼓舜无遗调,圭叶封唐岂戏言。
此本自云花自委,丛生树子堕秋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明时节下着稀疏的小雨清洗了美好的天空,朝霞灿烂地堆积起来让早晨充满了温暖。香气弥漫在道路阴暗处,覆盖了古老的井口;枝条与瓦片互相纠缠,触碰到破败的围墙。古琴村的鼓声仿佛舜帝留下的美妙旋律,圭叶上封存的唐朝记忆又岂能当作玩笑之言。这本是自然而然的花开花落,丛生的树木果实落在秋天的原野。
去完善
释义
1. 清明:清明节,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一天春雨纷纷,扫墓祭祖,表达人们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2. 芳天:指春天的美好景色。
3. 烂积:繁茂堆积之意。
4. 霞英:即霞光,阳光透过云层折射出的光芒。
5. 晓暄:早晨的阳光和温暖。
6. 香蔼:香气浓郁。
7. 路阴:道路的阴暗处。
8. 古井:古老的井口,此处可能寓含着历史的沧桑之感。
9. 枝缠瓦影接颓垣:树枝纠缠着房檐的影子,与破败的墙壁相连。描述了景物衰败的景象。
10. 琴村鼓舜无遗调:这里的“琴村”和“鼓舜”都指的是音乐或者乐器;“遗调”是古代音乐术语,表示音乐的曲调或旋律。整句话意思是某种音乐或乐器在舜的时代被演奏过,现在这种曲调已经失传。
11. 圭叶封唐岂戏言:圭叶是一种玉制的印章,这句诗用圭叶封印的典故,暗示皇家权力的庄严,不可轻忽。“封唐”是唐朝的尊号,代表了唐朝的繁荣与盛世。
12. 自云花自委:意思是花自己飘落在地上。
13. 丛生树子堕秋原:意指秋天时,树木果实累累,自然坠落到地面。
去完善
赏析
《桐花》是南宋诗人董嗣杲创作的一首描绘清明节景象的诗。诗人在诗中通过对桐花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首先,首联“清明疎雨洗芳天,烂积霞英涨晓暄”描绘了清明节时春雨洗刷过后的美好景色。作者以疏雨、芳天和霞英等词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同时通过“涨晓暄”一词表达了清晨阳光的温暖,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其次,颔联“香蔼路阴埋古井,枝缠瓦影接颓垣”则是对桐花的进一步描绘。作者通过“香蔼”一词表现出桐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而“路阴埋古井”与“枝缠瓦影接颓垣”则描述了桐花盛开时繁茂的景象。这些描绘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清明节时的美丽风景。
再者,颈联“琴村鼓舜无遗调,圭叶封唐岂戏言”则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桐花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尊重。作者引用琴村鼓舜的故事,暗示了桐花在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强调了桐花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最后,尾联“此本自云花自委,丛生树子堕秋原”则是对桐花的生命周期的感悟。作者通过“花自委”和“堕秋原”两个动词,描绘了桐花从绽放到凋谢的过程,表达了人生无常、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桐花》是南宋诗人董嗣杲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56年,正值南宋中期。在南宋时期,中原沦陷,朝廷偏安江南,政权不稳,民生疾苦。
董嗣杲此时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是一名爱国诗人,关心民间疾苦,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歌作品大多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如愿考取功名,这使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桐花》这首诗描绘了桐花的美丽与短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同时,这也寓含着他对国家命运和自身遭遇的忧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国力衰弱,人民的生计也日益艰难。这种状况使得像董嗣杲这样的文人志士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担忧,也对个人的命运感到无奈。因此,《桐花》一诗既是咏物之作,也是抒发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