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叶翰林令画僧作偃松于石林堂壁有诗余次韵 其三

标题包含
叶翰林令画僧作偃松于石林堂壁有诗余次韵 其三
人间境物无非画,笔下丹青却是诗。 流出胸中无尽藏,翰林词笔是良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程俱(1078年-1144年),字致道,号北山,浙江衢州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 程俱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博学多才而闻名乡里。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宋哲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人间":指人世间或人类社会。这里表达了诗人身处的社会环境。 2. "境物":泛指各种环境和景物。这里强调了周围环境的多样性。 3. "无非画":即一切事物都可以看作是绘画的题材。这是一种艺术视角,将现实世界抽象为视觉画面。 4. "笔下":指绘画的工具,如毛笔等。这里进一步强调绘画与诗歌之间的关联。 5. "丹青":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两种主要颜料,红色和青色。这里代指绘画。 6. "却是诗":意味着这些画作实际上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这是诗人对绘画与诗歌关系的见解。 7. "流出":形容内心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8. "胸中无尽藏":形容内心的丰富情感和才情无法完全表达出来。 9. "翰林":古代官职,这里指翰林院,主要负责文学、艺术方面的事务。在这里,诗人将其视为学习的榜样。 10. "词笔":指诗歌的创作技巧。这里赞颂翰林院的文采和教育功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画作与诗词的密切关系,将它们看作互相补充、彼此成就的艺术形式。诗人通过描绘绘画和诗词之间的密切联系,突出了二者各自独特的魅力。在诗人眼中,生活中的美好景象都可作为画作的素材,而画家的笔墨又赋予了这些美景以诗意。诗人感叹画家独特的想象力、创作力和技艺,使作品呈现出无穷的魅力。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于艺术创作的敬意,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智慧和技巧的重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叶翰林令画僧作偃松于石林堂壁有诗余次韵 其三》是南宋著名诗人程俱的作品。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60年左右。在这期间,程俱官至翰林院编修,因此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政治色彩和对国事的忧虑。 在这段时间里,程俱的人生际遇并不平静。他自幼聪颖过人,成年后进入仕途,但由于时局动荡,他在官场上的经历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受到排挤和陷害,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民生问题。 在程俱所处的时代,即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金兵南侵,朝廷内部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程俱作为一个文人墨客,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