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安公子

标题包含
安公子
弱柳丝千缕。 嫩黄匀遍鸦啼处。 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 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 曾画楼、见个人人否。 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 为谁都著眉端聚。 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 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 闲傍枕、百啭黄鹂语。 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诗中描述了春天的柳树、燕子、绿水桥边的风景以及作者对过去的回忆。诗中的“弱柳丝千缕”描绘了春天的柳树,嫩黄的叶子覆盖了整个天空;“寒入罗衣春尚浅”表达了春天的寒冷还不足以温暖衣服;“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描述了燕子归来时,飞过绿水桥边的景象;“曾画楼、见个人人否”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描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感慨;“庾信愁如许”表达了作者的忧愁和无奈;“为谁都著眉端聚”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和无奈;“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表达了作者在春天闲暇时光中的无聊和疲惫;“闲傍枕、百啭黄鹂语”描述了作者在闲暇时光中聆听鸟鸣的宁静;“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表达了作者在醒来后,看到夕阳下的花朵,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感慨。
去完善
释义
1. 弱柳丝千缕:形容柳树枝条柔软,如同千条丝线。 2. 嫩黄匀遍鸦啼处:嫩黄色的柳枝遍布在乌鸦啼叫的地方。 3. 寒入罗衣春尚浅:春天的寒冷还不足以温暖罗衣。 4. 过一番风雨:经历了一场风雨。 5. 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询问燕子归来时,那绿色的桥上是什么道路。 6. 曾画楼、见个人人否:曾在画楼上看到过那个人吗? 7. 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想象她安静地关上了云窗,尘土已经覆盖了那些悲伤的琴弦和危立的琴柱。 8. 庾信愁如许:庾信的忧愁有如此之大。 9. 为谁都著眉端聚:为了谁而聚集在眉头。 10. 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独自站在东风中弹去泪水,将思念寄托在东去的烟波中。 11. 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想念漫长的白天和春天的闲暇时光,人们如何度过。 12. 闲傍枕、百啭黄鹂语:靠在枕头上,倾听百啭的黄鹂鸣叫。 13. 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醒来感到疲惫,但夕阳仍然照耀在那花坞之中。
去完善
赏析
《安公子》袁去华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色的词作,以弱柳、嫩黄、燕子等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词中通过对景物细节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感慨。 首句“弱柳丝千缕”,以弱柳的形象,表现了春天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柳丝飘荡的景象。这里的“弱柳”既是对柳树的描绘,也暗示了春天的柔弱与脆弱。 “嫩黄匀遍鸦啼处”,则以嫩黄的色调,描绘了春天鸟儿在枝头啼鸣的场景。这里的“嫩黄”不仅是对鸟儿的描绘,也暗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通过对罗衣的描绘,表达了春天的寒冷还未完全消散,经过一场风雨之后,春天的气息逐渐浓郁。这里的“寒入罗衣”既是对罗衣的描绘,也暗示了春天的多变与无常。 “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以燕子的归来,表达了春天的到来。这里的“燕子来时”既是对燕子的描绘,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 “曾画楼、见个人人否”,通过对画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画中人的思念。这里的“画楼”既是对画楼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通过对云窗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奈与感慨。这里的“云窗”既是对云窗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的忧伤与无奈。 “庾信愁如许”,以庾信的忧愁,表达了诗人的感慨。这里的“庾信愁”既是对庾信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的忧愁与感慨。 “为谁都著眉端聚”,通过对眉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这里的“著眉端聚”既是对眉端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的忧愁与感慨。 “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以独处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这里的“独立东风”既是对风物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通过对春闲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奈。这里的“永昼春闲”既是对春闲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的无奈与感慨。 “闲傍枕、百啭黄鹂语”,以黄鹂的歌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这里的“百啭黄鹂语”既是对黄鹂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的喜悦与喜爱。 “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以醒来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这里的“厌厌”既是对醒来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的忧伤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安公子》是南宋词人袁去华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65年前后,正值南宋初期,金兵南侵,中原沦陷,朝廷偏安江南一隅的时期。 袁去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然而,在这个战乱频仍、民生疾苦的年代,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地进入官场。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安公子》一词中,袁去华以“长亭晚”开篇,描绘了一幅暮色苍茫、离愁别绪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的离别之苦的深切同情。接着,他以“泪满春衫袖”的形象,展现了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最后,他以“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总的来说,《安公子》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南宋初期的战乱时期,作者袁去华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的挫折和现实的苦难,因此,他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