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椿行者求颂
假使八千五百岁,绍椿松鹤未为奇。
不若绍明光不变,此中实应出家时。
念道何忧衣食事,千光影里听莺啼。
闻声一啭浑消息,满目莲花不见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即使是活了8500岁,延续寿命与松鹤相比也不足为奇。
不如继承光明智慧、秉持信念不变,这之中确实有出家的必要。
思考道德真理不必担忧生活琐事,在千光绽放的世界聆听黄莺啼鸣。
从莺鸟的鸣叫中听到和谐之音,眼前只见盛开的莲花而不见枝头。
去完善
释义
1. 假使八千五百岁:这里"假使"是虚拟语气的用法,表达如果的意思;"八千五百岁"指代长寿的人或物。
2. 绍椿:继承长寿之意。"绍"有继承、继续之意,"椿"意指椿树,代表长寿。
3. 松鹤:寓意长寿的仙禽,这里是借喻高寿之人。
4. 不若:不如,比不过。
5. 绍明光不变:传承光明的智慧,保持恒定不变的心境。"绍"在此处为继承、传递之意,"明光"是智慧的象征。
6. 此中:此处,这个境地。
7. 实应:确实应该。
8. 出家:离开俗世生活,出家修行。
9. 念道:关心道教,思考道法。
10. 千光影里:用阳光照射的影子比喻佛法的无尽光辉。
11. 莺啼:黄莺鸣叫,是春天的象征。
12. 闻声一啭浑消息:听到一声鸣叫就感受了完整的消息,这里用莺啼传达出春天的气息,表达了领悟佛法的喜悦心情。
13. 满目莲花不见枝:看到满眼的莲花却看不到莲花的枝叶,比喻内心充满了清静、无欲的佛教思想,超越了世俗的纷繁复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构思向我们展示了作者释印肃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诗的首联“假使八千五百岁,绍椿松鹤未为奇”以假设的语气开篇,强调即使寿命延长到八千五百岁,如果能继承和发扬光明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奇特之事。接下来的颔联“不若绍明光不变,此中实应出家时”则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指出传承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出家修行的必要。颈联“念道何忧衣食事,千光影里听莺啼”又笔锋一转,告诉我们修行之人不必过于忧虑世俗的琐事,而要专注于精神的追求,聆听自然的声音。尾联“闻声一啭浑消息,满目莲花不见枝”则是以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在领悟真谛之后,所看到的自然景象与世俗眼中的完全不同,就像满眼的莲花却看不到任何枝叶一般,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整首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生的哲学思考,使人深感其韵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绍椿行者求颂》是北宋时期禅宗大师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充满了禅宗的哲理和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释印肃生活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佛教禅宗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释印肃作为禅宗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充满了禅宗的哲理和隐喻。
在创作《绍椿行者求颂》这首诗时,释印肃正处在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他在这个时期开始了禅宗的修行,通过参禅悟道,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对自己修行生活的感悟和总结。
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一方面,封建社会的制度逐渐瓦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释印肃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和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