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无在木蛇歌

标题包含
和无在木蛇歌
小小蛇儿大大身,曾吞众象空巴陵。 归蟠故山骨欲槁,混入草木人更征。 瞎屡生,甚手脚,不善提持休捉摸。 枯木形骸似等闲,触著伤人毒无药。 寿昌师,怜老病,远远遣来相问讯。 拟欲庵头伴老夫,预忧十月霜风劲。 著把火,津送渠,依旧令教侍坐隅。 重告之曰,蛇乎蛇乎,当如云门应机忽突出,莫学严阳到老安其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蛇身躯庞大,曾经吞食众多象类使巴陵城空空如也。回到旧地山林的它,身形蜷缩,混入草木之中,似乎正在向人类发起挑战。它瞎了多次,行动不便,不善于提起或放下事物,请勿轻易触摸。它的身体如同枯木一般,看似寻常,但一旦触碰,就会因有毒而使人受到伤害。寿昌法师,可怜我年老多病,特意派人来问候。我想在庵头陪伴我这个老者,担心十月的寒风太强烈。点上香炉的火,让人陪坐在角落。再次告诫说,这小蛇啊,应当像云门一样随机应变,随时准备出击,不要学严阳大师那样,老了就安心待在自己的住处。
去完善
释义
1. 小小蛇儿大大身:蛇儿虽小,但身躯庞大,喻指能力强大的事物或人物。 2. 曾吞众象空巴陵:这里借用佛经中的故事,讲一条大蛇能吞下所有的大象,将巴陵城也吞噬得空无一物。巴陵,古地名,即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 3. 归蟠故山骨欲槁:比喻蛇回到故乡,像草木枯萎一样沉寂下来。 4. 混入草木人更征:形容蛇隐藏于草木之中,让人们更难寻找。 5. 瞎屡生,甚手脚,不善提持休捉摸:批评那些胡乱行事的人,他们的行为就像瞎子摸象,很难理解。 6. 枯木形骸似等闲:以枯木比喻蛇的外表,看似平常,其实隐藏着危险。 7. 触著伤人毒无药:一旦触碰到它,就会受到伤害,而且这种伤害是无法治疗的。 8. 寿昌师,怜老病:寿昌师是禅宗五祖法演的门徒,因怜悯作者的年老多病,所以派遣弟子前来问候。 9. 远远遣来相问讯:远离寺庙派人来询问作者的情况。 10. 拟欲庵头伴老夫:打算到作者居住的庵头与他作伴。 11. 预忧十月霜风劲:提前担忧十月的寒冷天气对身体的影响。 12. 著把火,津送渠:用微火煮食物,然后送给他们吃。 13. 依旧令教侍坐隅:仍然让他们陪伴在作者的身边。 14. 重告之曰,蛇乎蛇乎,当如云门应机忽突出,莫学严阳到老安其庐:再次告诫他们,要学会随机应变,不要像严阳那样,直到老年还在自己的巢穴中安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构思描绘了一条木蛇的形象。首句“小小蛇儿大大身”点出了木蛇虽小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象征着佛法的力量无穷无尽。接下来,诗人用“曾吞众象空巴陵”的比喻表达了佛法能够包容万物的伟大境界。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木蛇在山间蛰伏、融入草木的状态,以及它的外表看似无害,实际上触之即伤的特点。这些诗句暗示了佛教修行的过程中,表面上平静如水,实则充满了内心的挣扎与考验。 诗中还提到寿昌师关心木蛇的生活状态,想要让它陪伴诗人,但又担心天气寒冷会对它造成伤害。这里的描写透露出寿昌师关爱众生,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最后,诗人告诉木蛇要像云门那样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不要像严阳那样安于现状。这里传达出的是诗人鼓励木蛇要有积极上进的精神,不断学习进步,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体来看,这首诗歌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隐喻,表达出作者对于佛教修行和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无在木蛇歌》是南宋诗人释慧空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世纪,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北宋灭亡和金兵南侵的动荡岁月,而诗人所在的江南地区则相对较为安宁,佛教学术活动较为繁荣。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释慧空已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诗人和学者。他本名赵恒,浙江义乌人,早年出家为僧,晚年回到故乡从事佛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他的诗歌创作主题广泛,既有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有探讨人生哲理、弘扬佛教教义的诗篇。 《和无在木蛇歌》这首咏物诗,展现了释慧空独特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以木蛇为对象,通过对木蛇形状、动作的描绘,以及与其他动物的对比,表达了万物皆有时运、生命皆有轮回的观念。这种观念既体现了佛教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