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王次卿归自彭门,中秋步月)
作濯锦桥边月,几度照中秋。年年此夜清景伴我与君游。万里相随何处,看尽吴波越嶂,更向古徐州。应为霜髯老,西望倚黄楼。
天如水,云似扫,素魂流。不知今夕何夕,相对语羁愁。故国归来何事,记易南枝惊鹊,还对玉蟾羞。踏尽疏桐影,更复为君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下濯锦桥,曾几何时照亮了中秋之夜。每年此时,月色伴随你我同行。同伴相伴万里征程,共赏五湖四海之景,领略古城徐州的魅力。满头白发相映成趣,倚靠在黄楼上尽情欣赏。
夜色如洗,白云飘散,思绪万千。今夜美景无比,共同倾诉离愁。离乡回归之后,或许还会记得曾经让喜鹊惊慌失措,却又躲藏于月亮下的美好时光。我们漫步在稀疏的梧桐树下,让月光停留在这里,为你我而闪耀。

去完善
释义
1. 濯锦桥:桥梁名,位于四川成都市。
2. 吴波越嶂: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风景。
3. 古徐州:古代徐州,今江苏徐州一带。
4. 霜髯:白须,形容年老的样子。
5. 黄楼:楼名,在江苏徐州市。
6. 天如水:天空如同水面一样平静。
7. 云似扫:云朵如被扫帚扫过一样,形容云层稀薄。
8. 素魂:形容月光。
9. 今夕何夕:感叹今天是什么好日子。
10. 故国:故乡。
11. 南枝惊鹊:形容喜鹊在树枝上受到惊吓。
12. 玉蟾:月亮的别称。
13. 疏桐影:稀疏梧桐树的影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水调歌头》以月色、吴波、越嶂为背景,描绘了周紫芝和王次卿两位友人共赏中秋明月的情景。首句“作濯锦桥边月”写他们所处的环境,月光如洗,清静而明亮。下句“几度照中秋”说明这样的场景他们已经历多次。“万里相随何处,看尽吴波越嶂,更向古徐州”则是展示他们相伴走过的风景,共同欣赏过无数美好风光。
在词的下阕中,诗人抒发了朋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共同的羁旅之愁。他们将“天如水,云似扫”的美景当作情感的寄托,互相倾诉内心的烦恼和忧虑。同时,他们还回忆了故国的美好时光,怀念家乡的温馨。结尾两句,“踏尽疏桐影,更复为君留”,既是祝愿他们的友谊长存,也预示着他们还将继续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与困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王次卿归自彭门,中秋步月》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周紫芝于宋孝宗淳熙年间创作的一首词。周紫芝生活在战乱与和平交替的南宋时期,他的文学作品多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水调歌头·王次卿归自彭门,中秋步月》是他在目睹了战乱和流离失所的现实后,借助于月夜的美景寄托他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以及渴望团圆的心情。在这首词中,作者借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手法,描述了人们在家中赏月、饮酒、赋诗的情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呼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