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阁使出守冀州
天子仁恩抚四陲,边兵坐饱太平时。
只知使者持金絮,不识将军有鼓鼙。
君去守藩忧就重,古来忘战志当危。
祖门事业如南仲,无使家声愧鼎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皇上施行仁爱,安抚四方边境,使得边疆战士在太平盛世里得以饱足。人们只知道使者带着黄金和丝绸礼物前来,却不了解将领们时刻准备着迎接战争。君王离去到封地守藩,忧虑会变得更为严重;自古以来,忘记战争备战的思想都充满危机。祖先的事业如同南仲般荣耀显赫,请不要让家族名声辱没了祭器和礼器。
去完善
释义
1. 天子:这里指宋仁宗皇帝。
2. 仁恩:仁爱、仁慈的恩情。
3. 四陲:四方边境。
4. 边兵:边疆士兵。
5. 太平时:和平时期。
6. 使者:这里指李阁使。
7. 金絮:金银财物。这里比喻皇帝的恩赐。
8. 鼓鼙:鼓,古代战争时用以鼓舞士气的战鼓;鼙,古代军队中用以发号令的小鼓。这里代指战争。
9. 守藩:镇守一方。这里指出任冀州太守。
10. 忧就重:忧心忡忡。
11. 忘战:不重视战备。
12. 志当危:心中应当有所警惕。
13. 祖门:指祖先。
14. 南仲:宋朝名将南霁云。这里以南霁云比喻李阁使,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
15. 无使家声愧鼎彝:不要让家族名声辱没于史书之中。鼎彝,古代铜器,常用来记载国家大事和名臣事迹。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送李阁使出守冀州》中,韩维以开阔的视野和深沉的思考揭示了天子仁恩与边兵关系、使者的责任以及古代战争的严重威胁。诗人首先描绘了国家治理下的和平景象,表明天子对于边疆地区的关爱。接着提出作为使者应持有金絮(指代财富)的观念误区,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然后提醒即将上任的李阁使要高度警惕战争的危险性,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最后借“祖门事业”寄托期望,希望他能像南仲那样为国家效力,不让家门声誉因贻误战事而受损。全诗笔力遒劲,抒发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之情和对人才的勉励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韩维在送别友人李阁使出任冀州知州之际,满怀深情地创作了这首《送李阁使出守冀州》。诗中表达了韩维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冀州治理的期待。
当时正值宋仁宗统治时期,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然而,随着疆域的拓展和民族融合的加深,冀州地区边患日益严重。面对这一挑战,朝廷选拔贤能之士前往冀州治理。李阁使作为韩维的挚友,被任命为冀州知州,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韩维在这个特殊时期与李阁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共同关注国家兴衰,关心民生疾苦。在送别李阁使之际,韩维感慨万分,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两人之间的真挚友情,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