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楚江边下着蒙蒙细雨的时候,建业的晚钟声悠扬回荡。
巨大的船帆在雨中显得沉重,归鸟在夜幕中飞翔得略显迟缓。
远方的海门深远而不可见,河岸边的树木却在细雨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分别的场景实在让人难以割舍,彼此的眼泪如同雨水一般沾湿了衣襟。

去完善
释义
【楚江】古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古代金陵城所在地。
【漠漠】弥漫无边的样子。
【帆来重】船上的船帆因负重而显得沉重。
【冥冥】昏暗模糊的样子。
【鸟去迟】鸟飞离去的速度很慢。
【海门】长江下游海口附近的海域。
【浦树】水边的树木。
【沾襟】被雨水打湿衣襟。
【散丝】零散的雨丝。

去完善
赏析
《赋得暮雨送李胄》是韦应物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致。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以景衬情,表达离别之情。颈联“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进一步描绘景物,使情感更饱满。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抒发了离别的深深哀愁。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得暮雨送李胄》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94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年。在这个时期,韦应物已经历了从官吏到隐士的身份转变,他厌倦了世俗的纷争,向往田园生活。
在韦应物的时代,唐朝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然而,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动荡,民众的生活仍然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应物选择放弃官场生涯,归隐山林,以诗歌表达对自然、人生和友情的感悟。
在这首《赋得暮雨送李胄》中,韦应物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暮雨中的景象,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和对朋友的祝福。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