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汴水隋堤总寂寥,春风吹恨未曾消。
长条本自无拘束,也向人前学舞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汴水隋堤总是显得很荒凉,春天的风吹拂着未消散的哀愁。柳树枝原本是无拘无束的,但在人们的面前却学着跳舞摇摆。
去完善
释义
1. 汴水:古河名,源出河南开封,东南流经安徽砀山入江苏洪泽湖。这里指汴水两岸的隋堤(下面有解释)。
2. 隋堤:指隋炀帝时所建的汴水河堤,又称广陵堤。这里泛指古时的堤岸。
3. 寂寥:寂静空旷,形容孤独冷清的样子。
4. 春风吹恨:意指春天来临时心中的愁绪、遗憾依然存在。恨,可以理解为内心的不满或难过之情。
5. 本自:本身就。
6. 无拘束:不受约束、自由自在。
7. 学舞腰:模仿他人舞动,这里借喻柳树在风中摇曳的姿态。
去完善
赏析
《柳》这首诗通过描绘柳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命运的思考和感慨。诗人以汴水和隋堤作为背景,表现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氛围。这里的“春风吹恨”意指春天的美好与诗人的内心痛苦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柳树“长条本自无拘束”的描绘,表达了柳树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然而,紧接着诗人又以“也向人前学舞腰”来形容柳树,暗示了柳树虽然看似自由自在,实则也在模仿人类的行为。这里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生活以及命运的一种无奈和悲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释斯植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在作品中通过对柳树的描绘,表达了其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唐代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斗争等原因,许多人被迫远离家乡,成为流离失所的游子。释斯植作为一位僧人,同样受到时代的动荡影响。在这段时间里,他可能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寺庙和生活环境,踏上了流浪之旅。这种生活经历使得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愈发强烈。
此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文人墨客以诗歌为寄托,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释斯植作为一位僧人,虽然身处佛门,但对世俗的情感仍然有着深厚的体悟。他以柳树为载体,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融入其中,创作出这首感人至深的《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