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边城客思

标题包含
边城客思
客里厌芳尘,凄凉又问津。 向南人去远,归北马嘶频。 野水荒城暮,孤舟海树春。 故乡非久别,已觉鬓毛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异乡生活中逐渐厌倦了繁华世界,心中涌起一种深深的寂寞感,于是又去寻求一些新的东西来排遣这种孤独。 南方的人已经走远,回到北方的马匹频繁地嘶鸣。傍晚时分,河水环抱着荒凉的城市,而春天来了,海边的树上停泊着孤零零的小船。故乡并没有离开很久,却发现自己已经换了新发型,说明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客里:旅居外地,这里指诗人在外地的旅途中。 2. 芳尘:芬芳的尘土,这里指美好的景象。 3.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指寻找渡口的路上。 4. 南人:指南方的人,这里指诗人所思念的人。 5. 北马:指北方的马匹,这里用来形容旅途中的奔波。 6. 马嘶频:马匹不停地嘶鸣,形容旅途的劳苦。 7. 野水荒城:荒野中的水流和荒废的城市,描绘了沿途的景象。 8. 海树春:春天里的海边树木,形容春天的美景。 9. 故乡:指诗人所思念的地方。 10. 鬓毛新:指诗人新生的白发,形容诗人旅途中的辛劳。
去完善
赏析
《边城客思》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客中的思乡之情。首联“客里厌芳尘,凄凉又问津”,诗人以“客里”开篇,表达了在异乡生活的厌倦和痛苦,同时又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诗人用“问津”一词,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在异地探索的情景,同时也流露出内心的彷徨和无奈。 颔联“向南人去远,归北马嘶频”,诗人通过对比南北两地的人事变化,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向南人去远”意味着自己远离南方故乡,而“归北马嘶频”则暗示着北方家乡依然有马匹的嘶鸣,这进一步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颈联“野水荒城暮,孤舟海树春”,诗人以“野水荒城”和“孤舟海树”两个画面,展现了一幅荒凉的边城景象,同时也反映出自己孤独的心境。这一联的景物描写,既是对现实的写照,也是对故乡美好回忆的衬托,使诗人更加渴望回到故乡。 尾联“故乡非久别,已觉鬓毛新”,诗人感叹虽然故乡并非长久离别,但自己在异乡的生活却已感觉到鬓角的白发滋生。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综上所述,《边城客思》这首诗歌通过对现实场景的描绘和对故乡的回忆,成功地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生活的思乡之情。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感情,使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边城客思》是宋朝诗人释斯植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即北宋末年。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辽金对北宋的侵略、宋江和方腊的农民起义等。这些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促使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释斯植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充满了艰辛。他是一位僧人,生活在边城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他在边城地区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亲身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动荡。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释斯植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外有辽金等国的侵扰,内有农民起义的爆发。边境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许多人流离失所。在这种背景下,释斯植以诗为武器,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他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边城地区的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总的来说,《边城客思》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战争与苦难的时代。释斯植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诗人,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