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斋书事
客里吟情懒,天涯望欲昏。
断云流涧水,残月照衡门。
猿啸它山树,砧声何处村。
浮名身外事,于此不须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客人寄居之地诗情画意皆淡去,身处天涯之中令人望而生厌。
断断续续的云朵在流淌的溪水上空飘过,渐渐消损的月亮照耀着附近的农家门户。
悲鸣的猿猴声回荡在它山之树上,远处传来阵阵捣衣之声传来的村落不明所在。
所谓的虚名是身体和灵魂以外的事物,在此情境下,这些都不值一提了。
去完善
释义
1. 东斋:指诗人自己的书斋。
2. 书事:指书写眼前的情景。
3. 客里:在异乡。
4. 吟情:诗歌创作的激情。
5. 天涯:天地的边缘,这里指遥远的地方。
6. 望欲昏:望眼欲穿,形容渴望至极。
7. 断云:零散的云彩。
8. 流涧水:指流水穿过山间的小溪。
9. 残月:将落的月亮。
10. 照衡门:照耀在房前的横木门上。
11. 猿啸:猿猴的鸣叫。
12. 它山树:其他山头的树木。
13. 砧声:捣衣的声音,此处借指秋天到来。
14. 何处村:远处的村庄。
15. 浮名:虚名。
16. 身外事:与个人生活无关的事情。
去完善
赏析
《东斋书事》是宋代诗人释斯植的一首描绘山林隐逸生活的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客居他乡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如“断云流涧水,残月照衡门”两句,展现了山谷间的流水、月光照耀下的农舍,以及山间的猿猴、远处的捣衣声等。这些景象使得全诗充满了幽静的山林气息。
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写道:“浮名身外事,于此不须论。”这是对世俗名利的一种超脱态度,表达出诗人渴望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理想。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一位山水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斋书事》是宋代诗人释斯植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东斋时所见的景物和感悟。释斯植是一位著名的僧人诗人,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生哲理为主。
在创作这首《东斋书事》时,释斯植正处于人生的晚年时期。在这个时期,他远离尘世纷扰,专注于禅修和文学创作。他在东斋度过了平静而充实的时光,将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融入诗歌之中。
这个时代,即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期。禅宗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加入到禅修的行列,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释斯植作为一位僧人诗人,他的诗歌受到了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表现出一种禅意的境界。
总的来说,《东斋书事》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处于释斯植人生的晚年时期。在这个时期,他远离尘世的纷扰,专注于禅修和文学创作。他的诗歌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表现出了禅意的境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