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谓
自谓清贫苦,那知即是安。
路从平去好,事到口开难。
松老心长在,花红色易残。
浮生既如许,浑作梦中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认为自己生活贫苦,却没想到这其实就是安定的生活。平坦的道路看起来更好走,但事情到了嘴边说出来就变得困难。松树虽然古老,但内心依然坚韧;花朵虽然红艳,但是容易凋谢。生活既然如此多变,就当作是一场梦吧。
去完善
释义
1. 自谓:诗人自称,表达自我看法的词语。
2. 清贫苦:生活贫困、艰苦的意思。这里指诗人的生活处境。
3. 安:安定、安稳的生活状态。
4. 路从平去好:平顺的道路容易前行。这里表示生活中顺利、少阻碍的情况。
5. 事到口开难:事情发展到需要表态时,往往难以启齿或作出决定。这里表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心情。
6. 松老心长在:松树虽老,但生命力依旧旺盛,寓意诗人内心的坚定与顽强。
7. 花红色易残:红花在风中摇曳,极易凋谢。这里表达了美好事物易逝的观念。
8. 浮生既如许:浮生若梦,把人生比作梦幻。诗人对生活无常的感慨。
9. 浑作梦中看:全都看作是梦境中发生的事。诗人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超脱心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内心独白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令人赞叹不已。诗人通过讲述自己的清贫生活和内心感受,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复杂。
诗的开篇,“自谓清贫苦,那知即是安”,就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清贫的生活虽然辛苦,但却是一种心灵的安宁。这与世俗的看法截然不同,反映出诗人超凡脱俗的品质。
接下来的诗句“路从平去好,事到口开难”,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他认为,平坦的道路虽然看似美好,但往往隐藏着艰难;而看似困难的事情,只要勇于开口尝试,就有可能迎刃而解。这也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松老心长在,花红色易残”,松树虽老,但其精神犹在;花朵虽然美丽,但颜色容易凋谢。这象征着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短暂的无奈。
最后,诗人以“浮生既如许,浑作梦中看”收尾,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他认为,既然生活如此无常,不妨将其当作梦境看待,从而超脱于世俗的烦恼,保持内心的宁静。这种乐观的人生哲学,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谓》是五代时期的诗人释斯植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907年至960年之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释斯植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原本出生于书香门第,然而家道中落,使他不得不投身佛门,以求庇护。在寺庙中,释斯植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并未放弃对诗歌的热爱。他的诗歌多以描写山水田园、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充满了浓厚的禅宗意味。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五代十国是一个充满战乱的时代,各个政权更迭频繁,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释斯植的诗歌往往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宁静的情怀。这种情怀在他的《自谓》一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自谓平生心,年年在翠微。路迷千树远,谷暗百泉归。扫石云生帚,穿林笋长衣。谁言空钓处,坐有素书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