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塞上行

标题包含
塞上行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鲍溶,字德源,唐朝时期文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润州(今江苏镇江)人,与韩愈、张籍等人交往密切。 鲍溶在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和抒发个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西风适时使牛羊健壮, 露水下降草场寒冷,马匹休憩。 可惜黄河曲折走远, 边疆毡房稀疏,不见胡人身影。
去完善
释义
1. 西风:指秋风。 2. 应时:适应时节。 3. 筋角:肌腱和角质,这里借指马的筋骨。 4. 承露:承受露水的滋润。 5. 牧马:放牧马匹。 6. 毡馆:用毛毡搭成的帐幕,又称毡帐。 7. 牢落:散乱稀疏的样子。 8.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去完善
赏析
《塞上行》这首诗描绘了西北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将士的英勇形象。诗的开头“西风应时筋角坚”一句,通过对“西风”和“筋角坚”的描绘,表现了边塞风沙之大以及环境的艰苦,同时也暗示出戍边将士的坚韧精神。接着,“承露牧马水草冷”一句则通过描述马儿在露水中觅食、水草寒冷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寒冷环境。 接下来,诗人以“可怜黄河九曲尽”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戍边将士的同情。这句诗不仅表达了黄河的壮丽景象,还隐含着诗人对戍边将士英勇保卫家园的赞美之情。而“毡馆牢落胡无影”则意味着在这漫长的边防线上,虽有匈奴入侵的痕迹,但他们终究会被英勇的将士击退,显示出诗人对国家的坚定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上行》是唐代诗人鲍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边塞戍楼、烽燧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将士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崇高敬意和赞美之情。在这首诗中,鲍溶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烽火以人的情感,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氛围。 在创作《塞上行》时,鲍溶生活在唐朝盛世的晚期,这个时期国家相对安定,但边疆地区仍有战事发生。鲍溶本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他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和对边疆将士的崇敬之情都通过这首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此外,唐朝晚期由于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对外政策的调整,边疆地区的防御体系得到了加强,这也为鲍溶创作这首诗篇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灵感来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