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二月二日喜晴
春来处处有花看,一种芳心欲吐难。
陌上鹅黄初染柳,不禁烟雨袅轻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到来时,到处都是美丽的花朵争艳,有一种芬芳的花儿想要开放却又难以绽放。田野小径旁的嫩柳刚刚染上鹅黄色,禁不住蒙蒙细雨和轻度的寒冷。
去完善
释义
《丙辰二月二日喜晴》注释:
1. 丙辰:指农历的干支纪年法,表示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在这里指的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具体年份。
2. 二月二日:农历二月二日,这一天也被称为龙抬头或春耕节。
3. 喜晴:喜欢晴朗的天气。这里的“晴”指的是天气晴朗,阳光充足。
4. 春来:春天来临的时候。
5. 处:地方。
6. 有花看: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朵盛开。这里的花可以看做是春天的象征,表达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
7. 一种:一类,一种类型。
8. 芳心:花朵盛开时的美丽心情。
9. 欲吐难:想要绽放却又难以绽放。这里形象地描绘了花朵含苞待放的姿态,表达了一种急切又谨慎的心情。
10. 陌上:田野间的小路。
11. 鹅黄:淡黄色,这里用来形容新生的柳芽的颜色。
12. 初染柳:刚刚开始染上绿色的柳树。
13. 不禁:难以抵挡。
14. 烟雨:蒙蒙细雨。
15. 袅轻寒:轻轻地带着一丝寒冷。
去完善
赏析
《丙辰二月二日喜晴》是一首描绘初春景象的古诗,作者为释行海。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述,表达了对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喜悦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春来处处有花看”,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春天来临时的美好景象。在春天的怀抱里,到处都可以欣赏到盛开的花朵,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春天的美丽画卷,为整首诗奠定了欢快的基调。
接着诗人写道:“一种芳心欲吐难。”这句诗表达了花朵努力绽放过程中的矛盾心理。虽然春天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但花朵在绽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这句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花朵以人的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接下来的两句诗中,诗人分别描绘了“陌上鹅黄初染柳”和“不禁烟雨袅轻寒”的景象。前者描述了嫩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逐渐染上鹅黄色的景象;后者则表现了春雨中的轻寒,给人带来丝丝凉意。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春天的多姿多彩,同时也为整首诗增添了诗意。
总的来说,《丙辰二月二日喜晴》这首古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生命的赞美。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中对春天的描绘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丙辰二月二日喜晴》是南宋诗人释行海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96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释行海原名孙世祥,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颖悟,才华横溢。然而命运多舛,他屡试不第,功名无望,遂心灰意冷,出家为僧。在释行海的生活中,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辛,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在这个时代,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北方金国不断侵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释行海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僧人,他对国家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对民间的疾苦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的诗歌作品,如《丙辰二月二日喜晴》等,都表达了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