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守韵送木犀
珍重黄堂遗送来,淮南未数小山才。
分从月里双株在,趁得风前一笑开。
秋著屏帏蟾弄影,春生酒面蚁浮杯。
姮娥自与花为约,不爱人间羯鼓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珍贵的小山(淮南)景色寄来,无法用言语赞美它的美丽。
这宛如月亮里的双株桂树一般令人陶醉,秋风中传来桂花飘香的笑声。
秋天里,屏风上投下蟾蜍的影子,春天里,倒映在酒杯中的蚁垤更显得美妙。
嫦娥似乎与花儿有个约定,不愿意听到人间的击鼓声来打扰。
去完善
释义
1. 黄堂:指太守的府署。这里借指吴守。
2. 遗送:赠送。
3. 淮南: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即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
4. 小山才:东晋著名文人谢玄的美称,这里借指吴守的才能。
5. 月里双株:指桂树的两种类型,即金桂和银桂。
6. 风前一笑开:指桂花开时,随风飘落的美景。
7. 屏帏:屏风。
8. 蟾:指月亮。
9. 弄影:映照出的影子。
10. 春生酒面:形容酒面上的泡沫如春草般生长。
11. 蚁浮杯:指酒面上漂浮的泡沫如同蚂蚁一般。
12.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住在广寒宫的仙女。
13. 花为约:以花作为约定。
14. 羯鼓催:用羯鼓声催促花儿开放。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木犀花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木犀花的美丽形态,以及它所代表的美好意象。首先,诗人强调了木犀花的珍贵和独特,将其与淮南的小山才相比拟。接着,诗人通过想象木犀花在月光下的倩影和在风中绽放的笑容,展现了其美好的一面。此外,诗人还通过描绘木犀花在屏风上的倒影和酒杯中的浮影,进一步展示了它的美丽。最后,诗人通过将木犀花与嫦娥相联系,表达了木犀花超凡脱俗的品质,使其更加神秘和高贵。整首诗通过对木犀花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木犀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吴守韵送木犀》是南宋诗人虞俦的一首描绘桂花美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9年(南宋乾道五年)。当时,虞俦担任新喻(今江西新余市)县丞,负责管理地方政务。
在虞俦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治腐化、军事不振,而民间生活却相对稳定。诗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写下了许多抒怀言志的诗歌。这首《和吴守韵送木犀》便是他在一次秋日赏桂时所创作的。诗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