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丝桐
地阔天宽人一般,琴心会得语言难。
高山流水知音少,月白风清时自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地辽阔天空宽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时却很难;能够领会琴声所传达的感情的人很少,每逢月光明朗、清风拂面之时,我只能自己弹琴来抒发情感。
去完善
释义
1. 阳枋:字正夫,号霁山。四川眉山人。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历官监察御史。晚年赐金宅于蜀,授右文殿修撰,死于蜀中。谥文靖。有《庸庵集》。
2. 地阔天宽:形容环境的广阔。
3. 人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相通。
4. 琴心:琴声所传达的心情。
5. 高山流水:寓意知音难得。据《列子·汤问》载,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能听出琴曲的高山、流水之意,后来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相赏或知己难寻。
去完善
赏析
《咏丝桐》是南宋诗人阳枋的一首描绘古琴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古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追求高尚情操、坚守孤独的心志以及对知音难求的感慨。
首句“地阔天宽人一般”,诗人以地阔天宽喻指广阔的人生世界,强调人生天地间的平等性。接着笔锋陡转,以琴心呼应前文的世界观,流露出诗人的独到见解。琴心是指弹琴者的心境和感受,而这里诗人巧妙地将其融入广漠无垠的空间中,表达出心灵的相通和共鸣。
第二句“琴心会得语言难”,是诗人对于琴艺独特性的感悟。诗人认为琴声能传达深邃的情感和思想,而一般的语言往往难以表达这种意境。这里的“语言难”并非简单地指言语表达的局限性,而是传达了诗人对音乐的崇尚和对生活中寻常言语的不满。
第三句“高山流水知音少”,则是诗人借古琴音乐典故,表达对知音的期待与感慨。阳枋在此以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作比,暗含着诗人生活中的孤独感和心灵的寂寥。
最后一句“月白风清时自弹”,交代了诗人独自弹奏古琴的时间环境。月白风清,意味着环境的清新宁静,这恰恰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形成对比。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弹奏古琴,既表达了在孤独时刻自我慰藉的情操,又彰显了对高雅艺术生活的执着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咏丝桐》通过描绘古琴及其音乐特点,揭示了诗人开阔的世界观、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对知音的期许。诗人巧妙地运用意象和典故,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丝桐》是南宋诗人阳枋所作的一首描绘音乐美感的五言诗。阳枋,字正父,号蔑斋,巴州人。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历知尼溪、开江县。是南宋末年的文人政治家。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阳枋作为一个儒家士大夫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在阳枋所处的时代,南宋面临北方金人的侵扰,国势日益衰弱。阳枋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时期,其人生际遇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历任州县官吏,虽身处地方,却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前途。在国家危亡之际,阳枋将对音乐的热爱寄寓于诗歌之中,以表达内心的忧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该段时间内,南宋的音乐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琴棋书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受到重视,音乐家们通过演奏丝桐等乐器,展现音乐的魅力。阳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丝桐的赞美,传达了人们对美好音乐的向往和对和谐社会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