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亭
老不为白髪,老态自婆娑。
风力日已铄,流光能几何。
悯悯去世网,蘧蘧寄岩阿。
无令后生笑,隐几学商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年不因为白发而衰老,只是心态自然变化。
风力日益增强,但时光流逝又能有多少?
怜悯世人的困境,安居在岩石之下。
别让后来的人笑话,隐藏起来学习佛家的智慧和淡定。
去完善
释义
1. 白髪:指的是白发,形容老年人头发的颜色。
2. 老态:老年人的样子。
3. 婆娑:摇曳不定的样子。
4. 日已铄:形容风力的日渐衰弱。
5. 流光:比喻时间飞逝,时光流逝。
6. 几何:多少,用于询问数量或程度。
7. 悯悯:忧愁的样子。
8. 去世网:离开尘世的烦恼。
9. 蘧蘧:舒适自得的样子。
10. 岩阿:山岩曲折处,这里指隐逸之处。
11. 无令:不让。
12. 后生:年轻人。
13. 隐几:靠着桌子或椅子休息。
14. 商那:佛教中的一种修炼方式,以修身养性为要务。
去完善
赏析
《婆娑亭》是宋代诗人沈辽的一首抒发感慨、表达隐逸之心的诗篇。在这首诗中,沈辽以婆娑亭为题,描绘了年老之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他通过描述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形象,表达了老年人在时光荏苒中所表现出的老态龙钟之感。
在诗歌的首联,“老不为白髪,老态自婆娑”,诗人首先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老年人的关注。尽管老年人在岁月的长河中无法抗拒自然法则,但他们的精神风貌依然让人尊敬。这一景象使人们对老年的态度产生了一种怜悯之情。接下来,诗人在颔联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对人们的无情摧残,“风力日已铄,流光能几何”。这里的风力象征岁月的流逝,而铄表示消磨,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的光芒日渐减弱。
接着,诗人转换视角,将目光投向了出世隐居的生活。在颈联,他写道:“悯悯去世网,蘧蘧寄岩阿”。在这里,“去世网”指的是远离世俗纷扰,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寄岩阿”则表达了诗人寄托于山水之间的愿望。这种生活态度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希望通过超脱红尘的方式,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在最后一句,即尾联,诗人告诫自己及读者要谦虚谨慎地面对生活,以免被后人嘲笑。他用“无令后生笑,隐几学商那”来表达这一思想。这里的“隐几”指的是远离世俗之事,而“商那”则是佛教用语,意为商那和修,是一种忘我、无私的境界。整首诗通过抒写老年人的心态和生活感悟,传达了诗人面对岁月流转的豁达与从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婆娑亭》是宋代诗人沈辽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婆娑亭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留恋之情。从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以看出,诗人受到禅宗文化的影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禅意。
创作背景方面,沈辽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沈辽本人学识渊博,工于书画,以诗歌抒发胸臆。他在京任职期间,因不满官场腐败而选择辞官回乡,过上了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游历江南各地,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这首《婆娑亭》便是其中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