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感怀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时候我不想爬到高楼去眺望远方,冬天的菊花每年都会和深秋一同到来。总是有太多的山和云隔断了我的视线,计划回家却又因为年纪渐长而无法实现,这让我不好意思在雪霜满头时再佩戴茱萸。
带着花儿、拿着酒爬上了高山,向四面八方望去,秋天的天空宽广无垠。但是我已经无法看到四川的山川河流了,只能独自面对夕阳,感到更加惆怅。这个时候,我觉得长江就像一条波光粼粼的大河一样在我眼前流淌。
去完善
释义
1.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有登高赏菊的风俗。
2. 不忍:不愿意。
3. 寒菊:指秋天的菊花。
4. 万叠:形容很多重叠的山峦。
5. 故山:旧时居住的地方。
6. 归计:回家的打算。
7. 茱萸:一种常绿乔木,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古人重阳节佩带以祛邪避疫。
8. 雪霜头:满头白发,表示年老。
9. 四望:向四周看。
10. 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
11. 蜀国:四川一带的古称。
12. 独对:独自面对。
13. 斜阳:傍晚的太阳。
14. 惆怅:因不如意而心情沮丧。
15. 锦江:即锦江溪,在四川省中部,是岷江的一条支流。
16. 东注:向东流动。
17. 似波澜:如同波涛一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重阳感怀”,诗人通过描绘重阳节登高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的菊花、茱萸等元素,使得诗歌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而诗句“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则展现出诗人豪放的气质,以及对于自然的热爱。然而,诗人又通过对“蜀国江山存不得”和“独对斜阳更惆怅”的表达,流露出无法回归故乡的无奈与惆怅。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情感、富有哲理的重阳节诗篇,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阳感怀》是唐代诗人刘兼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重阳节之际。当时刘兼已步入老年,感慨时光荏苒,人生无常,故写下此诗以寄托情怀。
在唐代时期,重阳节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此时登高赏菊、祈求长寿。然而,刘兼却在这时深感岁月无情,美好时光转瞬即逝。面对自己的人生际遇,他不禁回忆起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如今却已成过眼云烟。
与此同时,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刘兼对人生的感慨更为深刻。他的诗作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众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