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菩萨蛮·西风袅袅凌歌扇

标题包含
菩萨蛮·西风袅袅凌歌扇
西风袅袅凌歌扇,秋期正与行人远。花叶夺霜红,流萤残月中。 兰闺人在否,千里重楼暮。翠被已消香,梦随寒漏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又作正仲,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他的生平事迹如下: 1. 早期经历:冯延巳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冯良建曾担任唐朝的工部尚书。冯延巳自幼聪颖过人,勤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西风吹拂着轻舞的歌扇,秋天的到来,让人离别的日子渐渐遥远。鲜花和绿叶映照在霜露中的红色,夜晚的萤火虫在月光下留下微弱的光亮。 那位佳人是否还在闺房中,她在遥远的千里之外,独自在高楼上度过漫长的夜晚。翠绿的被子已经失去了香气,她只能在寒冷的滴漏声中做着长长的梦。
去完善
释义
《菩萨蛮·西风袅袅凌歌扇》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所创作。这是一首描绘思妇之情的词作。 1. 西风:指秋风。 2. 袅袅:轻轻的飘动,如烟雾缭绕。 3. 凌歌扇:动词,吹拂着歌舞时用的团扇。 4. 秋期:秋天的时令。 5. 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的是远在他乡的游子。 6. 夺霜红:强过秋霜的红叶。 7. 流萤:指萤火虫。 8. 残月:将落的月亮,通常表示夜晚已过,天色将明。 9. 兰闺:女子的住室。 10. 在否:是否在家。 11. 重楼:高楼。 12. 翠被:绿色被子。 13. 消香:失去香味。 14. 寒漏:寒冷的夜露,形容时间漫长。
去完善
赏析
《菩萨蛮·西风袅袅凌歌扇》以“西风”开篇,勾勒出一幅秋风萧瑟的景象,既点明了时令,又为全词营造了一种落寞的氛围。接下来用“凌歌扇”三个字巧妙地描绘出秋风中飘零的树叶和花朵,形象生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秋期正与行人远”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接着的两句“花叶夺霜红,流萤残月中”通过描绘“霜红”的花叶和“残月”下的流萤,展现了深秋的美景。这种美景虽然美丽,但却给人一种萧条、凄凉的感觉,这与诗人的情感相吻合。 “兰闺人在否,千里重楼暮”两句表达的是诗人的牵挂之情,他渴望知道远方的佳人是否还在等待着他,这种情感在深秋的夜晚显得更加深沉。最后两句“翠被已消香,梦随寒漏长”则是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他希望在梦中能寻找到寄托,但现实却是“寒漏长”,这种对比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惆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菩萨蛮·西风袅袅凌歌扇》是五代时期南唐词人冯延巳的作品。此词约作于公元937年至975年之间。在这段时期,南唐历经烈祖李昪、中主李璟和末主李煜三位君主。冯延巳身为中主李璟的宰相,先后任侍郎、尚书左仆射等职,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很大影响。 当时,南唐疆域辽阔,国力相对强盛。然而,身处乱世,南唐政权仍面临周边国家的威胁。在这个背景下,冯延巳一方面致力于国家治理,为百姓谋福祉;另一方面,通过文学创作,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文人志士在乱世中的理想与信念。 这首词以“西风袅袅凌歌扇”开篇,描绘了秋风萧瑟、佳人起舞的画面。紧接着,词人以“一曲清歌酒一觞”传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感慨。而“人生百年有几”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忧虑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整首词情感深沉,富有哲理,展现了冯延巳作为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文人和思想家的独特气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