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武夷山
我来武夷山,远意起千古。
尝疑混沌开,疏凿未经禹。
峡山犹古梁,洪涛莽回互。
行舟留大壑,营巢余断树。
垠崖波涛痕,隠隠皆可臯。
陶然上古民,要服固深阻。
秦威何桓桓,薄海犹广土。
六合皆涌沸,一枝岂宁处。
尝言十三君,隠隠避秦侣。
一日厌尘寰,泠然遂高举。
上山娱宾云,下山满豺虎。
神仙何渺茫,虹桥想虚语。
桃源亦其类,好事自夸诩。
风气日已开,蛇断出真主。
遂令闽山陬,尽入职方宇。
汉志名始彰,祠堂用鱼脯。
流传世代久,琳宫粲衣羽。
至今此名山,号为神仙府。
恭惟我遯翁,辞辟厥功溥。
于焉卜精庐,溪山九曲五。
图书尽在是,斯地俨邹鲁。
我以负笈生,来兹有年数。
自惭仁智心,未臯高深趣。
斯游亦何意,会心觊真遇。
侃侃平生友,惠然肯来顾。
携手敦夙好,抗志企遐慕。
招我山中游,兹游适予素。
巍巍大隠屏,屹屹天一柱。
前瞻晚对亭,考槃固其所。
何当同心人,相与薙榛莽。
长松期岁寒,修竹倚日莫。
我自爱此山,踌躇不忍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来到武夷山,心中远古情愫涌起。
曾疑它混沌初开,大禹尚未疏浚。
峡谷、高峰,洪涛激荡回环。
小船在大壑中游弋,鸟儿在断树枝头筑巢。
绝壁、惊涛,在幽静中呼应。
我猜想远古的人民也曾陶醉于此,而他们的居住之地更是深厚险阻。
秦始皇威风凛凛,但四海仍然广阔。
整个天地都在沸腾,任何一个小角落都无法平静。
传说曾有十三位仙人,隐匿在此远离尘世。
有一天他们厌倦了凡尘,于是轻盈高飞。
上山可以娱乐宾客,下山则可能遇到豺狼虎豹。
神仙的生活究竟如何,也许只是虚构的故事。
桃花源也是其中一类故事,人们喜欢自我炫耀。
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真理终于显现。
因此,福建的这个角落也逐渐被世人所知。
据《汉书》记载,这里开始声名显赫,祠堂供奉着鱼干。
年代久远流传至今,道观富丽堂皇。
时至今日,这座名山被称为神仙的宅邸。
十分感谢那些隐士们,他们的贡献是无穷无尽的。
在这个地方他们建起了房子,那便是这个风景如画的五曲溪。
所有的书籍都在这里,这个地方简直就像是古代的邹鲁。
作为书生,我已经在这里待了很多年了。
惭愧的是我的心并没有达到那种超脱世俗的高深境界。
这次游览有什么意义呢,或许只是期望能够真正遇到知音。
我要和那位生平好友分享这份快乐,他一定会愿意过来。
我们手拉手重温过去的友谊,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
邀请我到山里游玩,这个旅行正好满足了我内心的需求。
看着那雄伟的大隐屏,就像一根顶天立地的柱子。
前方就是晚对亭,古人的隐居生活确实令人向往。
希望未来能有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清除这丛生的草木。
长松期待冬日的来临,修竹依傍夕阳西下。
我就是喜欢这座山,犹豫徘徊不愿离去。
去完善
释义
1. 武夷: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山脉东南端,海拔2158米,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大红袍的发源地。
2. 疏凿:本指水利工程,这里指大禹治水的事迹。
3. 禹:中国远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领袖,被尊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曾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划定九州,并制定了中国最早的刑法。
4. 古梁:即古代的桥梁,此处形容峡谷间的溪流犹如古代的桥梁。
5. 洪涛:巨大的波浪,比喻水流湍急。
6. 大壑:即大地上的巨大沟壑,此处指武夷山的峡谷河流。
7. 断树:断折的树干,比喻荒凉的景象。
8. 垠崖:即山边险峻之地。
9. 要服:古代称北方边远地区。
10. 秦威:秦始皇的威严。
11. 薄海:泛指全国各地。
12.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整个世界。
13. 十三君:指传说中的武夷十三贤。
14. 厌尘寰:厌恶尘世的生活。
15. 泠然:轻盈而飘忽的样子。
16. 高举:指离开世俗生活。
17. 娱宾云:指设宴招待宾客。
18. 神仙:道教指经过修炼得道成仙的人。
19. 虹桥:指彩虹般的桥,常用来形容仙境中的景象。
20. 桃源: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理想社会。
21. 夸诩:夸耀,炫耀。
22. 蛇断:指断开的蛇,比喻事物的发展变化。
23. 真主:即真正的主人。
24. 职方宇:古代地理书籍《职方典》中记载的地理区域。
25. 鱼脯:一种以鱼为主要食材的福建传统美食。
26. 琳宫:华美的宫殿。
27. 揖:拱手作揖。
28. 精庐:指道士或隐士的居室。
29. 邹鲁:代指文化繁荣的地方,邹是指战国时期的邹国,鲁是指春秋时期的鲁国,两国都是当时的文化重镇。
30. 负笈生:背着书箱求学的学子。
31. 仁智:指有仁爱之心和智慧的人。
32. 高深趣:指高深的境界和情趣。
33. 觊:希望得到。
34. 侃侃:从容不迫的样子。
35. 同心人:志同道合的人。
36. 薙:除草。
37. 榛莽:杂乱的草木。
38. 修竹:细长的竹子。
去完善
赏析
《游武夷山》是南宋诗人熊禾的一首描绘武夷山的诗。熊禾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武夷山的游览,揭示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诗人在开篇即表达了对武夷山的敬仰之情,并引用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暗示了武夷山悠久的历史。紧接着,诗人通过描述峡谷、洪涛等景象,展现了武夷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诗人还提到了古代的民众在此生活的情景,以及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使得诗篇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气息。
在诗篇的后半部分,熊禾详细描绘了武夷山的人文景观。他提及了桃花源、十三君等传说,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进一步丰富了武夷山的文化内涵。此外,诗人还表达了自己对于道教的信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最后,熊禾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与朋友共享山水之趣的愿望。整首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武夷山》是宋代诗人熊禾创作的一首描写武夷山美景的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初期。
熊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国家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然而熊禾却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坚持自己的理想,他一方面对国家的现状感到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又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慰藉。熊禾曾多次游览武夷山,他被武夷山的秀美风光所吸引,同时也借景抒情,表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斗争,许多文人墨客都选择隐居山林,通过写诗作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熊禾也不例外,他游历武夷山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心情融入到了诗歌中。这首《游武夷山》便是熊禾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