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上致用院李同知论海舶

标题包含
上致用院李同知论海舶
易经致民用,肇自羲农先。 耒耜既生聚,市易还懋迁。 公私不交病,本末无倒悬。 古人致主术,称物靡有偏。 厥初禹作贡,不但中邦田。 四海自锡贡,不惮来远边。 碣石来冀右,海岱青徐连。 东南并淮扬,亦自江海沿。 夫岂宝远物,有道归陶甄。 成周制国用,半在周官编。 虞衡与商贾,胡不末利捐。 艰难开国心,什一犹欲蠲。 裒益固有道,公功格皇天。 后儒不知学,说理多虚玄。 生财昧大道,民命日益朘。 管商一作俑,蠹弊贻千年。 渔盐尚抑末,奈何诱开阡。 怀清一以筑,茕独堪哀怜。 封君擅半赋,公私重熬煎。 寒机冻女手,汗粒赪农肩。 织衣不上体,舂粟不下咽。 伤哉力田家,欲说涕泪涟。 何如弃之去,逐末利百千。 矧此贾舶人,入海如登仙。 远穷象齿徼,深入骊珠渊。 大贝与南琛,错落万斛船。 取之人不伤,用之我何愆。 奈何昧轻重,屑屑穷算鞭。 锱铢较鹭股,漏网鱼吞船。 安得体国臣,为天掘玑璇。 上资国脉寿,下拯民瘼瘨。 朝夕禹贡志,菲食甘胝胼。 九载不入门,千古孰与贤。 更想公旦心,待旦尤干干。 世俗吝与骄,曾不丝毫牵。 所以泰和治,常在虞周前。 此道久已亡,利欲充培埏。 岂曰治不及,曾是心无传。 明公中州杰,自是天分全。 问学甚充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熊禾"的相关信息。可能你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并不为公众所熟知。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信息,我会很乐意帮助你查找。
去完善

译文
易经指导百姓生活,始于远古的伏羲、神农时代。耕种带来人们的聚集,贸易繁荣了经济交流。国家与个人都面临困境,经济和基础没有倒置。古代官员通过计算物品的价值来向君主汇报工作,没有一丝偏颇。最初是大禹治水时开始征收贡税,不限于国内田地。四海之内各国都主动献上贡品,不畏路途遥远。从碣石到冀州、再到青州、徐州相连的土地,以及东南的淮河、扬州等地,都是从大海沿路而来。这不仅仅是因为远方的稀世之物珍贵,而是因为公平的道理让人们信服。周朝制定国家财政制度,多半收录在《周礼》一书中。虞衡负责管理山林川泽,商人从事买卖,他们为什么不为公益事业做贡献?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君主也愿意减轻赋税,使民众受益。这种平衡公正的方式确实能感动天地。后来的儒家学者不明白这个道理,讨论事情过于虚无缥缈。他们忽视了财富的产生源于正义之道,导致人民的生活日益困苦。管仲、商鞅这些谋臣,他们的错误政策让国家动荡不安长达千年。禁止渔业、盐业的商业活动,却不能阻止田野间的纷争。盼望清廉的政策可以挽救民生,然而平民却备受困扰。封君私自收取一半的税收,国家与个人都陷入痛苦之中。寒冷季节里的手工艺女子辛勤劳作,农民的汗水洒满田野。他们生产的衣物不能遮体,耕种的粮食无法果腹。可怜勤劳的农民家庭,想说时泪水满眶。为何不如放弃田产,追求更多利益?商人出海如同登仙一样冒险。他们远征天涯,深入海洋寻找宝藏。珍奇的象牙、华美的珠宝和巨大无比的贝类,满载在万斛船上。交易的过程中不会伤害任何人,我们又能有什么过失呢?但人们为何总不关心轻重的权衡,只计较蝇头小利?把一分钱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最终会被漏洞吞噬。如何成为一个为国家付出、为人民奉献的优秀大臣?在国家富足的同时也要关心民众疾苦。每日思考大禹的治水精神,甘心节衣缩食,服务国家。这样一位廉洁奉公的人,谁能在历史长河中与之相媲美?周公旦的心胸宽广,勤勉奋发,毫不在意个人的名利。因此,国泰民安的局面,一直延续到虞舜、周朝以前。现在这种优良传统已经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贪欲。我们怎么能说国家治理不好,只是因为没有传承古人的高尚品德而已。张先生是中原杰出人才,天赋异禀,勤奋好学,明辨是非。问他学问的深厚程度
去完善
释义
1. 易经:儒家经典之一,包括《周易》和《易传》两部分。这里指代儒家思想。 2. 致用院:宋代设置的地方官署,主要负责对民间习俗进行调查、记录,供政府决策参考。 3. 李同知:即李同知,熊禾同时期的官员,时任致用院同知。 4. 海舶:海上航行的船只。 5. 羲农:伏羲和神农,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 6. 耒耜:古代农耕工具。 7. 生聚:人口繁殖、聚集。 8. 市易:市场交易。 9. 懋迁:商贸活动。 10. 本末:指农业和商业。 11. 交病:共同受害。 12. 无倒悬:无困境。 13. 古人致主术: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法。 14. 称物:衡量物品的价值。 15. 靡有偏:没有偏颇。 16.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大禹治水后的国土划分和贡赋制度。 17. 中邦田:中原地区的农田。 18. 锡贡:向君主进贡。 19. 冀右:冀州西部。 20. 海岱:渤海以东地区。 21. 青徐连:青州、徐州、连云港一带。 22. 东南并淮扬:东南地区连同淮河、扬州一带。 23. 称物靡有偏:指按照各地物产的不同来确定其价值,以求公平合理。 24. 周官编:《周礼》一书的内容。 25. 虞衡:掌管山林川泽的官员。 26. 商贾:商人。 27. 末利捐:指摒弃追求利润的行为。 28. 国心:治国之心。 29. 什一:十分之一,指税收比例。 30. 蠲:免除。 31. 裒益:聚集资源。 32. 格皇天:感动天地。 33. 虚玄:虚幻、空虚。 34. 渐入弊端:逐渐陷入弊端。 35. 渔盐尚抑末:指渔业和盐业在当时被视作未端产业而受到抑制。 36. 开阡:指开辟农田。 37. 怀清:清廉的家风。 38. 封君:受封的贵族。 39. 擅半赋:擅自征收一半的赋税。 40. 公家:国家。 41. 寒机:寒冷的纺织机器。 42. 冻女手:冻得僵硬的妇女的手。 43. 汗粒:汗水浸透的米粒。 44. 赪农肩:农民的肩膀因劳累而变得通红。 45. 织衣不上体:指衣服质量低劣,穿不上身。 46. 舂粟不下咽:指粮食质量差,难以下咽。 47. 力田:耕种的农民。 48. 逐末利:追求末端产业的利润。 49. 贾舶人:从事海上贸易的人。 50. 象齿徼:象牙制品的销售点。 51. 骊珠渊:骊龙珠的出处,象征珍贵的宝物。 52. 大贝与南琛:大型贝壳和南方的珍宝。 53. 万斛船:能容纳大量货物的船只。 54. 取之人不伤,用之我何愆:指获取这些货物不会伤害他人,我们使用它们也不会有什么过失。 55. 算鞭:指精于计算的人。 56. 锱铢:形容极为微小的数量。 57. 鹭股:鹭鸶的腿,比喻纤细之物。 58. 漏网鱼吞船:形容贪得无厌的人。 59. 安得体国臣:怎能成为明白国家大事的臣子。 60. 玑璇:珠宝。 61. 上资国脉寿:有助于国家的繁荣。 62. 下拯民瘼癫:救助人民的疾苦。 63. 禹贡志:大禹划定九州、确定贡赋制度的愿望。 64. 菲食甘胝胼:吃粗食却甘之如饴。 65. 九载不入门:指在任九年,不问家庭私事。 66. 泰和治:泰和时期的政治治理。 67. 虞周前:虞舜和周文王之前的年代。 68. 充培埏:充满贪欲。 69. 心无传:没有传承。 70. 中州杰:中原地区的人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上致用院李同知论海舶”,是熊禾写给李同知的信,通过讲述海舶的来历、用途以及国家治理的角度,表达对李同知的期许和建议。诗人从易经的民生智慧出发,论述了国家财富的来源,并对一些错误的政策进行批判,希望对方能够学习周公、大禹等古代圣王的智慧,为国家百姓做出更多的贡献。 熊禾,字福予,又字子耕,号勿轩先生,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学者、官员。他写这首诗时,正担任延平府学教授一职,负责培养人才。他在诗歌中表示了对李同知的钦佩之情,同时也希望通过这首诗,传达出自己对于国家治理的一些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13世纪的南宋时期,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甚至西亚的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位名叫熊禾的诗人开始关注海洋贸易,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上致用院李同知论海舶》。 熊禾生活在南宋末年,虽然他的生平和具体事迹并不详实,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民生和国家政策的关心。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南方的南宋政权受到北方金朝的压迫,海外贸易成为了经济的重要支柱。熊禾在此时关注海舶,既是对国家经济命脉的关注,也是对国家安全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熊禾表达了对于海舶贸易的重视和担忧。他担心船只的安全,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保障海船的安全航行;同时他也关注着国家的经济利益,希望能够通过发展海上贸易来增加国家的财富。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以及对外交政策的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