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教谕
每惟斯道南,七闽小邹鲁。
考亭四书学,日月行万古。
我生亦何幸,私淑欣有遇。
南来证文献,令人动遐虑。
斯文欠统一,正学真一缕。
莆阳礼义国,敛袵殷黼冔。
缅思东湖集,复斋接前绪。
至今耆俊多,渊源此其祖。
德闳有闻孙,邂逅快披臯。
儒先教化地,师传盛称誉。
教成畀邻邦,祖训有遗矩。
岂但美彼芹,更思甘棠树。
一邑召可行,尽分皆有补。
十室有忠信,矧此万家聚。
派近源可寻,我来重瞻溯。
当年弦诵声,溪水自东注。
典刑前辈人,溪山正堪数。
安得杖屦陪,安溪溪头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赠陈教谕》是南宋诗人熊禾写给陈教谕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该诗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斯道南:指儒家学说或诗文之道。
2. 七闽小邹鲁:七闽,福建省的古称;小邹鲁,指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3. 考亭四书学:考亭,南宋理学家朱熹讲学的书院;四书学,即朱熹所编定的《四书章句集注》一书。
4. 日月行万古:比喻朱熹的四书学如同日月一样光照万古。
5. 私淑:私下学习仰慕前贤。
6. 南来证文献:指从南方来到福建这个文化发达的地方。
7. 斯文欠统一:意指儒家学说的传播与发展尚未达到完全统一的程度。
8. 正学真一缕:正学,指正统的儒家学说;一缕,一丝之意。
9. 莆阳礼义国:莆田,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素以礼仪之邦著称。
10. 敛袵殷黼冔:古代表示尊敬的动作,指整理衣襟。
11. 缅思东湖集:东湖集,指宋代学者蔡沈的诗文集;此处暗含对蔡沈学问的敬仰。
12. 复斋接前绪:复斋,指南宋诗人吕祖谦的书斋名;前绪,前人留下的事业。
13. 德闳有闻孙:德闳,品德高尚之人;闻孙,指听说过的后代子孙。
14. 邂逅快披臯:邂逅,偶然遇见;披臯,意为看到志趣相投的人而欢喜。
15. 儒先教化地:儒先,指德高望重的儒士;教化地,教育感化之地。
16. 祖训有遗矩:指祖先留下的教诲与规范。
17. 岂但美彼芹:美彼芹,赞美老师的教诲如同芹菜般美味。
18. 更思甘棠树:甘棠树,象征美好的德行。
19. 一邑召可行:一邑,一个县;召可行,指受到邀请可以前往施行教化。
20. 十室有忠信:指一个小地方也有忠诚守信之人。
21. 矧此万家聚:矧,何况;万家聚,指人口众多的城市。
22. 派近源可寻:派,支流;源,源头。
23. 安得杖屦陪:安得,如何得到;杖屦陪,陪伴之意。
去完善
赏析
《赠陈教谕》是南宋诗人熊禾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熊禾通过对莆田地区的历史文化、教育传统的赞美,表达了对陈教谕的敬仰之情和对教育的热切关注。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教诲能够对当地百姓有所裨益,从而使他们受益良多。
首先,诗人以“斯道南,七闽小邹鲁”开篇,强调了莆田地区的文化地位和历史底蕴。他引用朱熹的“考亭四书学”,表明自己对儒家经典的重视和传承。接下来,诗人通过“我生亦何幸,私淑欣有遇”表达了自己在求学过程中的幸运和感激之情。
紧接着,诗人以南来证文献为由,表达了自己对莆田地区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历史的感慨。他强调了“斯文欠统一,正学真一缕”,表明了自己对于正统儒学的坚持和执着。在描述莆田地区的人文风情时,诗人提到了“莆阳礼义国,敛袵殷黼冔”,强调了这个地区的礼仪之邦的地位。
然后,诗人以“缅思东湖集,复斋接前绪”回顾了莆田地区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贡献,并以此表达对陈教谕的敬意。他提到“至今耆俊多,渊源此其祖”,表达了对当地人才辈出的赞许。接着,诗人用“德闳有闻孙,邂逅快披臯”来形容与陈教谕的相遇,表达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儒先教化地,师传盛称誉”表达了对陈教谕的教育成果的肯定,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提到“教成畀邻邦,祖训有遗矩”,表示自己的教诲能够给周边地区带来积极的影响。最后,诗人以“一邑召可行,尽分皆有补”和“十室有忠信,矧此万家聚”表达了对莆田地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陈教谕》是南宋诗人熊禾的一首赠别诗,创作于宋理宗淳祐年间(约公元1241-1252年)。熊禾,字去非,号勿轩,江西南昌人,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
在宋理宗淳祐年间,熊禾经历了科举失利和宦途坎坷。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历任多所书院的山长,培养了众多学子。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外交困,政治腐败,边患不断。熊禾虽身处逆境,但始终坚持儒家的教育理念,主张务实求真的学风。
陈教谕是熊禾的一位好友,他在书院任教谕时,与熊禾共同探讨学问,交流教育心得。在离别之际,熊禾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赠陈教谕》。诗中以“古来贤达皆如此,惟有公心是直寻”表达了二人共勉的志趣和执着追求真理的品质。这首诗既是对陈教谕的赞美和鼓励,也是熊禾自身教育理想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