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隐者独自安睡,心中的忧虑得到洗净。
向天上的飞鸟致谢,愿我的深情得以传递。
夕阳下心怀寂寥,谁能理解这份诚挚?
飞禽与游鱼自有隔阂,该如何安慰我的一片诚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幽人:指隐士,即作者自己。
2. 滞虑:压抑忧虑的心情。
3. 孤清:孤独清静。
4. 谢高鸟:向高飞的鸟儿告别。
5. 因之传远情:通过这种方式传达我对远方的情感。
6. 日夕:太阳落山的时候。
7. 空意:空虚的心境。
8. 人谁:谁能理解我。
9. 至精:最真挚的情感。
10. 飞沉:飞鸟和沉鱼,这里指的是不同的生活境界。
11. 何所:用什么方式。
12. 吾诚:我的真诚。

去完善
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二》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情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他无奈的感慨。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如同清澈的溪水般流淌出来,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遇十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此时张九龄已经步入晚年,官至尚书右丞、集贤院学士知院事,是朝中的重臣。然而,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李林甫开始受到唐玄宗的宠信,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在张九龄担任宰相期间,他曾多次上疏谏止唐玄宗修建宫室,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然而,他的主张并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反而受到了李林甫等人的排挤。这使得张九龄感到心灰意冷,决定辞去相位,归隐田园。因此,这首《感遇十二首·其二》便是他在这个特殊时期,抒发自己感慨和忧虑的心情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