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歌
自矜娇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恃美丽动人,未曾考虑过画匠的感受。
没想到画上的容颜最终辜负了自己,反而让容颜犯下了错误。
离别丈夫上了战马嫁给了敌寇,美丽的脸庞却黯然泪下无言以对。
北风吹来大雁疾飞,秋日里的浮云漂浮不定,望着远处的黄河水,独自一人前行。
纤细的腰肢不再受到汉朝宫廷的宠爱,双眉常常在胡地承受哀愁。
琵琶声中饱含悲苦,箫声中的羌笛诉说着苍凉。
又有谁能怜惜这流传后世的音乐故事,让它能够长久地刺痛人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婚,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他,以结和好。
2. 自矜娇艳色,不顾丹青人:意为王昭君骄傲地相信自己出众的美貌,对那些画像的人并不在意。
3. 粉绘:指画像,这里指宫廷画师为皇帝挑选皇后妃子的画像。
4. 容华:美貌,此指王昭君。
5. 上马辞君嫁骄虏:意为王昭君告别皇帝,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
6. 北风雁急浮云秋:形容北国秋天的景象,大雁急飞,浮云飘动。
7. 独见黄河流:表示千里之外只有黄河的景象可见。
8. 纤腰不复汉宫宠:意为王昭君在匈奴失去了在汉朝皇宫中的宠爱。
9. 双蛾:指眉毛,此代指王昭君。
10. 羌笛:古代的管乐器,此指胡地的音乐。
11. 谁怜一曲传乐府:谁能够欣赏这一曲传颂的乐府诗呢?
12. 绮罗:丝绸衣物,借指美人和幸福生活。

去完善
赏析
《王昭君歌》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描绘王昭君命运的诗歌。这首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昭君从得意到失意的全过程。以含蓄、深沉的手法,倾诉了昭君的辛酸与无奈。
首联“自矜娇艳色,不顾丹青人”写昭君因美貌而自负,忽视了画匠的技巧。这一句点明了昭君自负的性格特点,也为后面昭君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颔联“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写昭君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美丽的容颜竟成了误身之物,被画匠的笔墨所累,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颈联“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语”,写昭君含泪告别君王,嫁给匈奴首领,内心无比痛苦,但只能默默承受。
尾联“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表达了世人对昭君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示出封建社会的女子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的现实。
整首诗歌通过对王昭君命运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子的悲哀和无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昭君歌》是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描绘王昭君题材的诗作。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758年前后,当时正值安史之乱(755-763)期间,唐朝国势日渐衰颓。
刘长卿这个时期的人生遭遇颇为坎坷。他曾因忤旨被贬为南巴尉,后在战乱中被俘至洛阳,侥幸逃脱后又逢母丧,经历了一段较为艰难的时日。与此同时,他所生活的时代正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冲突的困扰,这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素材来源。
在刘长卿所处的唐朝中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战争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整个国家。一方面,他深感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朝廷的赏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能在诗中传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长卿通过描绘王昭君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忠诚、正义与和平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