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夏日田居即事四首 其二

标题包含
夏日田居即事四首 其二
偶携藜杖过桥东,曲港潮流处处通。溪上闲花多覆水,村前垂柳半含风。黄昏鸟宿轻烟外,青野人耕细雨中。莫怪移家来畎亩,欲将遗事学庞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偶尔拄着拐杖走过东边的桥,弯曲的小河到处都能感受到水流涌动。小溪上游铺满水面的小花,村子前的垂柳随风轻轻摇曳。傍晚时分,鸟儿在轻烟之外的树上栖息,青绿的田野上,人们在细雨中耕种。不要奇怪我为什么搬到乡下来,我是想学习庞公的生活方式,体验田园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蒋山卿:明代诗人,字子云,号涪翁,又号东江先生。因隐居蒋山,故世称蒋山卿。 2. 藜杖:用藜木做的拐杖。这里指代老人或者隐居者。 3. 桥东:指东方的桥梁附近。 4. 曲港:曲折的河港。 5. 闲花:比喻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6. 覆水:倒映在水面的景象。 7. 垂柳:下垂的柳树。 8. 含风:随风摇曳。 9. 黄昏:傍晚的时候。 10. 鸟宿:鸟儿栖息。 11. 轻烟:淡淡的烟雾。 12. 青野:绿色的田野。 13. 人耕:人们耕作。 14. 细雨:细小的雨水。 15. 莫怪:不要责怪。 16. 移家:搬家。 17. 畎亩:田间的小沟。 18. 遗事:过去的事情。 19. 庞公:唐代隐士庞蕴,字道玄,自号泉石老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诗人通过一系列细腻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夏日乡村的美好景象。从诗人的视角来看,乡村的美景似乎是在无意间发现的,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偶携藜杖过桥东”这一句,表现了诗人漫步田间、亲近自然的悠然自得。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河流蜿蜒曲折的美景。流水在弯曲的小河里静静地流淌,显得平静而优雅。接着,诗人用“溪上闲花多覆水,村前垂柳半含风”两句,巧妙地将视线转移到了河岸两旁的花草树木。 在欣赏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之后,诗人将视角转向了乡村生活。他观察到,黄昏时分,鸟儿在炊烟袅袅中栖息;而在细雨绵绵的田野里,农民们仍在辛勤耕耘。这两句诗使人们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体现了劳动人民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最后两句“莫怪移家来畎亩,欲将遗事学庞公”,表达了诗人决心效仿古代隐士庞公,弃官归田的愿望。这里,诗人以庞公为榜样,表明自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与淡泊,以及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田园风光的生动描绘,展示了诗人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同时也传达了他向往隐逸生活的超脱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蒋山卿的这首《夏日田居即事四首 其二》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大约在公元1540年左右。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蒋山卿作为一位地方官员,长期在乡间工作,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蒋山卿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地方官场上辛勤耕耘,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官场中的种种腐败和不公现象感到厌倦和失望。于是,他开始向往田园生活,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诗中,蒋山卿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炎炎夏日,农夫们在田间劳作,收获着希望;夕阳西下,牧童骑着牛儿归家,一派祥和的景象。这些画面都反映了蒋山卿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官场浮华的厌恶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