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醉经堂

标题包含
醉经堂
乐非声色在华堂,静味群经得醉乡。 不似蠹书鱼不醒,源流何处意茫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裳(1919年-2012年),原名容鼎昌,字黄裳,笔名黄裳,山东益都人,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他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快乐并非来自华丽的场所,在宁静中品味经典可以让人陶醉其中。 不像蛀书虫般沉溺不醒,追寻源头却感到一片迷茫。
去完善
释义
1. 乐非声色:此处的“乐”指的是读书的乐趣;“声色在华堂”是指华贵人家里的歌舞宴会。这里以声色和华堂对比,表达作者读书的乐趣超越了宴乐的声色。 2. 静味:安静地品味。 3. 群经:儒家的经典著作,如《诗经》《尚书》等。 4. 不似蠹书鱼不醒:“蠹书鱼”是古人对书的守护者,这里是作者自比,表示自己沉醉在阅读经典的乐趣中,就如同守护书的虫子一样,永不醒来。 5. 源流:这里指儒家经典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醉经堂”,诗人黄裳以乐非声色在华堂起笔,表达了他对于真正的快乐的理解,即并非来自华美的建筑和热闹的场面,而是从静心研读群经中获得的内心满足。紧接着的“静味群经得醉乡”更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感悟:在安静的阅读过程中,领悟到了经典的深刻内涵,如同饮酒沉醉般的精神愉悦。 接下来的两句“不似蠹书鱼不醒,源流何处意茫茫”则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这种沉浸经典世界的快乐与满足。诗人以“蠹书鱼”暗指那些沉迷于书籍的人,他们与诗人所描述的自己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人生的方向,而那些沉醉于书籍的人却可能迷失在浩瀚的书海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醉经堂》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黄裳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沉醉于经书之中,感叹时光流逝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生的哲思。 黄裳生于北宋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学问有着极高的追求。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且在文学、史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黄裳在青年时期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学,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提拔。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曾多次被贬谪。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了一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心。在《醉经堂》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在面对挫折时所表现出的乐观态度。 总的来说,《醉经堂》这首诗反映了北宋时期知识分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展现了黄裳作为一个文人政治家的人生哲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