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二首 其二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要再提起这些了吧!作为一个漂泊的游子,我总是害怕面对陌生人的目光。
去完善
释义
客子: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浮云”为象征,贯穿全篇,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首句描绘出浮云高耸的形象,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同时隐喻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接着,“惜哉时不遇”一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命运捉弄的叹息。随后,诗人用“飘风”推动情节发展,使浮云被动地被吹往东南,暗喻自己被迫离开故土、四处漂泊的经历。
下半部分转入具体描写,从地理空间的变化(“行行至吴会”)到心理上的疏离感(“吴会非我乡”),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现实的不满。最后两句“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绪——既有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也有作为异乡人的敏感与防备。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遭遇的巧妙结合,成功营造了一种孤寂而又惆怅的氛围,令人读来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三国魏晋时期,正值天下分崩、群雄割据之际。曹丕身为建安文坛的重要人物,此时已从早年的游历与征战逐渐转向权力的中心,最终成为魏国开国皇帝。然而,此诗却流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漂泊之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常怀离乡背井之苦,而曹丕虽贵为王侯,亦难免客居异乡时的惆怅。诗中借浮云飘荡的形象抒发了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和身处异地的疏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