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凝香斋

标题包含
凝香斋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烟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职,颇有政绩。在任期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时常觉得西斋的环境最幽静美好,没想到这里曾经是大古诸侯的住所。 安享风花雪月的生活并无烦忧,大地千里见证了农耕和丰收的季节。 鸟儿的歌声悦耳,如同清凉水流涤荡着心灵;细听沙砾摩擦的声音,仿佛洗尽了一身的寒意。 独自沉浸在烟雾弥漫的书卷中,令人感觉恍若置身香炉的最顶端。
去完善
释义
1. 西斋:指位于诗人居所西方的书斋。 2. 景:风景。 3. 最:非常。 4. 幽:清幽。 5. 不知官是古诸侯:意谓诗人任职太守,负责一个地区的行政事务,相当于古代诸侯国的国君。 6. 一尊:一杯酒。 7. 风月:风花雪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8. 身无事:指生活安稳,无烦忧。 9. 千里耕桑:指广阔的土地上种植着桑树和庄稼。 10. 岁有秋:每年秋天丰收之时。 11. 云水:指蓝天白云与江河湖海相映成趣的景象。 12. 醒心:唤醒心灵,使人清醒。 13. 鸣:发出声响。 14. 好鸟:善于鸣叫的鸟儿。 15. 玉沙:沙子如玉般洁净光滑。 16. 清耳:听觉清晰。 17. 寒流:寒冷的流水。 18. 沉烟:燃烧产生的烟气。 19. 细细:缓慢地。 20. 黄卷:借指书籍。 21. 疑:仿佛。 22. 香炉:焚香的香炉。 23. 最上头:最高处。
去完善
赏析
《凝香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书房里静思的情景。诗人首先描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每觉西斋景最幽”,表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接下来,“不知官是古诸侯”则暗示了诗人的身份,尽管身处高位,但他却保持着低调的态度。 然后,诗人通过“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来表达自己向往自由、安逸的生活。他欣赏自然的美好,关注百姓的生活,体现了博大的胸怀。 接着,“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描写了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诗句中既有悦耳的鸟语,又有清澈的水声,这些美妙的自然之声让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 最后,“沉烟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两句勾勒了一幅宁静的书斋画卷。书房中弥漫着轻烟,仿佛置身仙境。而诗人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更是显得超脱凡尘。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凝香斋》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由著名文人曾巩创作。曾巩(1019年-1083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人和政治家,他以其雄浑的散文和优美的诗歌而闻名于世。他的诗作主题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他以凝香斋为题,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这个时期,正值北宋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士人阶层逐渐壮大,文人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曾巩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一举成名,直到48岁时才考中进士。此后,他在官场任职多年,历任各种职务,最后在尚书省任职直至去世。 在这个时代,北宋的文学发展迅速,尤其是诗歌领域。当时著名的文人如苏轼、苏辙、黄庭坚等都活跃在文学界,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受到了诸多前辈文人的启发和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他的诗作以深沉的感情、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著称,为北宋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