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帐干琴一张云澄心堂旧物也因以次韵 其三
草衣塔院听鸣弦,妙悟分明恰似禅。
愧我初非子期耳,但知声和醉吟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穿着草衣在塔院里聆听弦乐之声,美妙的感悟犹如参禅。
遗憾我的耳朵不够敏锐,只知道在醉意中欣赏这和谐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草衣:指唐代杜甫诗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中的"草衣"指的是用茅草覆盖的屋顶。
塔院:即佛塔所在的院落。这里可能指的是杜甫茅屋所在的院落。
鸣弦:古人用弦鸣之声来比喻诗歌的声音之美。这里的"鸣弦"是对诗人诗歌创作声音美的赞美。
妙悟:佛教用语,指对佛法真谛的深刻理解。这里借指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深刻领悟。
子期耳:典出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意为知音或善于欣赏音乐的人。这里是诗人自谦之词,表示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不如别人。
醉吟边:形容饮酒赋诗的情景。这里表达了诗人饮酒赋诗的快乐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领悟和对艺术的欣赏。首先,通过“草衣塔院听鸣弦”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静谧的画面,诗人在寺庙中聆听美妙的音乐,仿佛在体验一种心灵的净化。接着,“妙悟分明恰似禅”强调了音乐所带来的独特领悟,这种领悟如同禅宗般直达人心,让诗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然后,诗人用“愧我初非子期耳”的自嘲,表达了自己虽然缺乏像钟子期那样能听懂音乐的耳朵,但依然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最后,“但知声和醉吟边”则表现了诗人沉浸于音乐之美中,忘记一切烦恼,尽情地享受着音乐带给他的快乐。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音乐与心灵的交融,传达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帐干琴一张云澄心堂旧物也因以次韵 其三》是南宋诗人韩淲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正值南宋中期,金、蒙等外患日益严重的时期。
在这一年间,诗人韩淲年仅45岁,正处于人生的中年阶段。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韩元吉曾任礼部尚书等职,家学渊源深厚。然而,此时的南宋政权腐败,内忧外患严重,使诗人深感忧虑。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南宋政坛上出现了一股要求改革的声音,他们希望改变朝廷的腐朽现状,重振国家的繁荣。然而,这并未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反而受到了打压。韩淲作为一名文人,虽无法直接参与到政治改革中去,但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这首诗中,韩淲通过对一张古琴的描绘,表达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以琴声比喻自己内心的澄明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河山深深眷恋之情。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