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旅次商山

标题包含
旅次商山
役役依山水,何曾似问津。断崖如避马,芳树欲留人。 日夕猿鸟伴,古今京洛尘。一枝甘已失,辜负故园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嘏,字承祐,号冷斋,唐代诗人。他的生卒年及出生地均不详,但据《全唐诗》记载,他主要活动在唐德宗至唐宣宗时期(780-859)。 赵嘏的诗歌以五言律诗为主,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边塞戍楼、离别送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忙碌奔波在山水之间,哪曾料到竟然在此歇脚。陡峭的断崖好像要避开马蹄,繁茂的树木似乎在挽留行人。白天与夜晚都有山间的猿猴和飞鸟为伴,京城的繁华与古迹仿佛都沾染了尘土。可惜失去了美好的机会,让我错过了故乡的春天。
去完善
释义
1. 商山:位于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这里是隋代名士四皓隐居之处。 2. 役役:忙碌不已的样子。 3. 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指寻求归隐之地。 4. 断崖:陡峭的悬崖。 5. 避马:避开马匹前行。 6. 芳树:香气四溢的树木。 7. 日夕:傍晚时分。 8. 猿鸟伴:与猿猴、鸟儿为伴。 9. 京洛:古都洛阳。这里指繁华都市。 10. 一枝:这里指隐居之地。相传周代蜀国的王子英在商山采药时,遇到两位老者,他们让他帮忙采摘一根节间生有灵芝的土瓜,王子英把土瓜摘下后,老者告诉他这是神瓜,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王子英没有吃,而是拿着它回了家。后世便以“商山芝”比喻隐逸之处。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役役依山水,何曾似问津”,表明诗人寄身于山水之间,却无法真正融入其中。“问津”表示探寻渡口、探索真理,暗含渴望解脱、求得安宁之意,但现实却令其无法实现。这一对比使得开篇便有浓厚的历史沧桑感,为整首诗的基调定下基础。 颔联“断崖如避马,芳树欲留人”,描绘了旅途中所见景物:险峻的断崖仿佛在躲避过路的马匹,而芳香的花树却希望能留下行人歇脚。这里借景抒情,以断崖与芳树的矛盾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挣扎。 颈联“日夕猿鸟伴,古今京洛尘”,写诗人行程中只有日暮时分的猿猴和鸟儿为伴,与此同时,古今古都(京洛)的繁华都已成了过往烟云。这样的景象让诗人感受到人生的孤独与历史的无常,进一步强化了诗作的沧桑感。 尾联“一枝甘已失,辜负故园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理想的失落。诗人认为他已经失去了当年那令人羡慕的美好生活(即“一枝”,这里用《庄子·至乐》中的典故比喻奢侈的生活),从而无法报答故乡对他的培育之恩。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与个人遭遇相融合,使得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旅次商山》是唐朝诗人赵嘏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中期,大约公元800年左右。 在赵嘏生活的时期,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力渐衰。然而,文人墨客仍以诗歌为时尚,向往山水田园生活。商山是当时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赵嘏本人也是一位热衷于游历的诗人,他曾多次游览商山,并留下了许多描绘商山风光的诗篇。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赵嘏创作了《旅次商山》一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对商山美景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诗中可以看出,赵嘏在旅途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种情感在唐朝中期这个动荡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