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早选寓长安二首

标题包含
春早选寓长安二首
疏拙自沉昏,长安岂是村。春非闲客事,花在五侯门。 道僻惟忧祸,诗深不敢论。扬雄若有荐,君圣合承恩。 旧论已浮海,此心犹滞秦。上僚如报国,公道岂无人。 岩隐悬溪瀑,城居入榻尘。渔舟即拟去,不待晚年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能,字大拙,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宣宗时期(公元805-859年)。 薛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吏任上表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远离尘世纷扰,京城并非乡野之地。春日里忙碌非常,繁华的花儿盛开在贵族豪门。坚守正义担忧惹祸上身,诗人的深情感慨不便明说。扬雄若有所推荐,您的君王定会倍感恩情。过去的观点已过时,我的心依然留恋故土。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公义之道必能传播天下。幽静的山谷瀑布潺潺,城市中的生活充满了俗世的烦恼。我想要立刻离去,乘船回归宁静的生活,不必等到晚年才实现这个愿望。
去完善
释义
1. 疏拙:指愚钝而不善交际的人。 2. 长安:唐朝的都城,今陕西西安。 3. 五侯:泛指权贵豪门。 4. 道僻:道路偏僻。 5. 诗深:诗才出众。 6. 扬雄:西汉著名辞赋家。 7. 荐:推荐。 8. 君圣:君主英明。 9. 浮海:离开京城。 10. 秦:陕西省的简称,这里代指长安。 11. 上僚:上级官员。 12. 公道:公正的道理。 13. 岩隐:隐居于山岩之间。 14. 悬溪瀑:瀑布挂在山崖之上。 15. 榻尘:尘世的烦恼。 16. 拟去:打算离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处境和理想的诗篇。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人在选择隐居的地方时,选择了繁华的长安,这里交通便利、文化气息浓厚,对于喜欢诗词的诗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首联“疏拙自沉昏,长安岂是村”,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明自己并不擅长与人交往,但在长安这个大城市中,他并不感到孤独,反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颔联“春非闲客事,花在五侯门”,春天的到来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有各种事情需要忙碌,这里的“花”指的是美丽的景色,而“五侯门”则指代权贵之家。这表明诗人虽然身处繁华之中,但他的心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颈联“道僻惟忧祸,诗深不敢论”,诗人担心的是自己的道路选择是否正确,是否会带来灾祸,而对于诗歌的深度,他却是自信的,敢于深入探讨。尾联“扬雄若有荐,君圣合承恩”,诗人希望自己能得到推荐,被君王赏识,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早选寓长安二首》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欣喜之情。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薛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关于该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首先,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这首《春早选寓长安二首》应当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至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之间。这段时间内,薛能正处于中年时期,他在长安任职期间,可能因为仕途不顺或者怀念故乡而创作了这首诗歌。 其次,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方面,薛能在大中六年(852年)赴长安任司勋郎中,此后一直在长安任职。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在长安期间多次被贬谪。这些人生经历使得他更加珍视春天的到来,也对故乡产生了更深的思念之情。 最后,从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来看,唐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薛能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虽然身居高位,但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 综上所述,《春早选寓长安二首》这首诗歌是薛能在中年时期,身处长安任职期间创作的。在这首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薛能的人生际遇、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首诗深厚的人文内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