筼筜谷
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
寻幽直去景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池水连通山谷间波光粼粼,翠竹相接两岸烟雾迷茫。
寻找幽静之地直走景色逐渐开阔,宛如身处人间仙境。
去完善
释义
1. 筼筜谷:位于四川乐至县西南,因盛产竹子而得名,是诗人被贬后的寓居之处。
2. 溶溶: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3. 两岸:指筼筜谷两侧的竹林。
4. 烟蒙蒙:形容雾气弥漫的景象。
5. 寻幽:探寻幽深之境。
6. 景渐野:景色逐渐变得荒野。
7. 宛尔:仿佛、好像。
8. 尘中:世俗之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美丽自然风光。首句“池通一谷波溶溶”形象地描述了水流在山谷间流淌的情景,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给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第二句“竹合两岸烟蒙蒙”则表达了竹林环绕的美景,烟雾缭绕于翠竹之间,仿佛进入仙境一般。
接下来两句“寻幽直去景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是诗人进一步展开的意境描写。通过探寻幽深之处,眼前的景色逐渐变得开阔而自然,这种美好的体验让诗人觉得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境地。
整首诗通过对山谷、池水和竹林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恬静宁谧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筼筜谷》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其作者是文同。这首诗描绘了筼筜谷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作者内心的感慨。创作这首诗时,文同任洋州知州,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治理地方的工作中,关注民生,致力于农田水利建设。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寄情于山水,游览了筼筜谷,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歌。
在这个时期,北宋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巨匠都在这一时期活跃,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这个时代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腐败现象等,这些都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文同是北宋著名文人,他在文学、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等多方面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这首《筼筜谷》中,文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筼筜谷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