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
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
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
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
白乐天,白乐天,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
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
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浔阳江头的明月下,芦苇丛中的秋风瑟瑟。船上银制的酒具摆动着,送别远行的客人,男人的豪情壮志不关乎儿女私情。隔船传来琵琶的音符,弥漫着忧愁思绪,却与江州的司马无关。因这情感激昂,我们写下了这600多字的诗句。白居易啊,白居易,你一生说了太多通达的话,为何在这时不能释怀呢?若不堪忍受这贬谪的寂寥,不如干脆辞官回乡,庐山的山脚下就是柴桑古道。不去追寻陶渊明赏菊的足迹,却要含泪聆听商妇的青衫之歌。
去完善
释义
1. 浔阳江头:指长江的九江段。浔阳是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
2. 黄芦:即黄绿色的芦苇。
3. 银龙:形容美好的酒席。
4. 丈夫:指有气节的男性。
5. 江州司马:指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时期。
6. 渠: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琵琶女。
7. 白乐天:白居易的字。
8. 达者:通达之人,豁达的人。
9. 柴桑:古地名,位于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故乡。
10. 黄菊:指菊花。
11.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
去完善
赏析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戴复古这首诗则是用白居易的原诗为基础进行演绎的。诗中将原诗中的故事重新描绘,并借以表达他对白居易的不满与同情。
首句“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借景抒情,展现出一幅宽阔的场景。“银龙行酒送归客”,让人想起原诗中那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接下来的两句“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则暗示了诗歌的主题——音乐的力量,可以触动人心。
中间部分通过对白居易命运的描写,以及对他选择的贬谪之路的描绘,表达了对他的不满和质疑。紧接着又对白居易的选择表示了深深的同情,鼓励他在遭受挫折时坚持自己的道路,找到自己的归宿。
最后两句“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则是鼓励白居易学习陶渊明辞官归隐,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沉溺于悲痛之中。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宣泄和对生活的感悟,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戴复古的《琵琶行》创作于南宋末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的时期。戴复古本身生活在社会底层,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他的诗歌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时金兵南下,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后来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王朝,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然而,南宋统治者对内残酷压迫人民,对外妥协投降,使国家局势日益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拿起笔来,揭露现实的黑暗,期望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戴复古身处乱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的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同情。《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弹奏者的描绘,表现了民众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