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彭祖楼

标题包含
登彭祖楼
城上危楼江上城,风流千载擅佳名。 水兼汴泗浮天阔,山入青齐焕眼明。 乔木下泉余故国,黄鹂白鸟解人情。 须知壮士多秋思,不露文章世已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年-1102年),字无己,一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 陈师道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陈希亮曾任太学博士。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以诗赋见长。宋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城楼高高立江边,风采流传千载享盛名。 江水融汇汴河与泗水,广阔天空倒映其中。青山绿水让人眼前一亮。 古木下流淌着历史泉水,黄鹂与白鸟啼鸣如诉人言。 要知道英勇壮士也有感秋之情,他们的光辉功业早已让世人震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彭祖楼:彭祖,为黄帝的玄孙,为中国古代长寿者之一,被奉为长寿的象征,彭祖楼也因此得名。 2. 汴泗:指汴水和泗水,分别是中国古代的两条河流,这里用来形容长江宽阔的水面。 3. 青齐:青州和齐州,是古时的地名,位于现在的山东省一带。 4. 下泉:古人认为地下水可以通天下雨,所以有“天下雨”的说法。 5. 黄鹂:又称黄莺,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叫声悦耳。 6. 白鸟:一种白色的鸟,可能是白鹭或雪鸥等。 7. 壮士:指的是有才干的人,也泛指英勇威武的男子。 8. 秋思:秋天的思绪,常用来表示思念故乡、怀念亲人之情。 9. 不露文章:指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实际上有着深深的内涵。
去完善
赏析
《登彭祖楼》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一首描绘登楼观景的诗作。诗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彭祖楼的壮丽景色和周围的自然风光,同时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寄寓。 首联“城上危楼江上城,风流千载擅佳名。”首先描述了彭祖楼的地标性位置:坐落在城市的上方,面临大江,因千载的风流而被人们所熟知。这两句不仅揭示了彭祖楼的特殊地理位置,还点出了它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颔联“水兼汴泗浮天阔,山入青齐焕眼明。”描绘了远观的江河景象以及山景,江水与汴泗相连,水面宽阔,仿佛能与天空相接;青山连绵起伏,色彩鲜明,令人眼前一亮。这一联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使人心旷神怡。 颈联“乔木下泉余故国,黄鹂白鸟解人情。”此联写近处的景物,古老的树木下涌出清泉,祖国山河犹在;黄鹂、白鸟等生机勃勃的生物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温情。作者借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表达了深深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尾联“须知壮士多秋思,不露文章世已惊。”则转向抒发情感,作者用“壮士”一词比喻自己,表示即便有万千思绪,也要藏而不露,展现出高洁的品质。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透露出诗人胸怀壮志却又不炫耀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登彭祖楼》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既展示了彭祖楼的壮观景色,又抒发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诗人借助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相互映衬,传达了时代的沧桑变化及人生抱负的坚守,使得作品充满哲理,值得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彭祖楼》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084年。此时正值宋神宗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文人墨客在此背景下纷纷抒发胸臆。 诗人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并不如意。他虽然出身名门,但家道中落,一生都在为生活奔波劳碌。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失利,直至46岁才得中进士。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未受到朝廷的重用,一直过着清贫的教书匠生活。 在这一时期,北宋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游山玩水、赋诗作画,以抒发内心的感慨。陈师道作为其中的一员,也积极参与这种活动。彭祖楼位于江苏徐州,是当地的一处名胜古迹,诗人登上彭祖楼,远眺山川,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