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
汉世明妃犹有付,荒祠歌舞与招魂。
胡琴好入巴渝曲,万里还乡釃酒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汉代的绝世佳人仍有寄托之处,她们在破败的神祠中载歌载舞并召唤灵魂。将她们融入巴渝曲之中,让胡琴的声音传播到千里之外的故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竹枝歌:古乐府的一种诗体,起源于汉代,以描绘民间生活为主题。
2. 汉世明妃:指西汉时的王昭君。她曾作为汉朝的公主,嫁给了匈奴的单于,使两国保持了几十年的和平。这里用“明妃”借指为国家利益作出牺牲的女子。
3. 荒祠:破败的祠堂,这里指的是王昭君在匈奴的祭祠。
4. 巴渝曲:四川巴渝地区的民歌,又称巴蜀民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5. 万里还乡:指王昭君回到汉朝时途经的地方。
6. 釃酒樽:倒酒的器具,这里指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敬酒。
去完善
赏析
《竹枝歌》孙嵩是一首描绘古代丝绸之路交流的诗歌。诗中提到了汉朝时和亲西域的明妃(王昭君),以及她在胡地受到的尊敬和祭祀。同时,诗人通过“胡琴好入巴渝曲”表达了东西方音乐的交融,这种文化融合体现在万里归乡的乡宴上。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现实的情景,展现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美好景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枝歌》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诗人孙嵩借此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之情。这首诗歌创作于明代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
在创作此诗时,明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外有清兵入侵,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在此背景下,孙嵩虽身居高位,但对民生疾苦感同身受,也对未来的希望产生深深忧虑。
孙嵩生活在一个重视诗歌的社会环境中,明代文人墨客众多,许多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都在这个时期涌现。他们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孙嵩也成为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其诗作富含哲理,言辞婉转,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孙嵩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寄托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定的期盼。他渴望战争早日结束,人民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这首诗也成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见证,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去完善